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许祖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高伟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近日,中办、国办出台《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到2025年显著提升科普服务创新发展作用,到2030实现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科普工作发展目标,科普工作对于国家科技事业的创新支撑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
激光显示是在中科院理化所许祖彦团队带领下率先在国内做起来的。20多年前,研究刚开始时,有很多声音认为这件事难度很大无法实现。但是,我们依然坚持了下来,随着激光器、图像等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国内第一个样机做了出来,很多院士专家参观,王大珩老先生也提出了很多建议,指导了激光显示工作的开展,真正向着“圆中国人看中国电视的中国梦”的目标迈进。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节目中一束束美妙激光组成的“参天大树”矗立在舞台中央,“穿过”雪花火炬台直射天空,令全球观众叹为观止,这正是激光显示技术的创新应用,创始团队历时40年攻克了“真激光”显示技术,被海外企业占领的高端显示领域有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然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即出现。这提醒我们,科普工作和科学研究同样重要。我们通过主流媒体,以及各种学术研讨会和科技成果展对激光显示技术做了很多科普宣传工作,希望能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阐述,促使激光技术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
在“大科普”的时代背景下,科普工作既要“走出去”,也要“多分享”,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真正把高端科技的科学普及当成我们工作的新挑战,既要在研究领域争当战略科学家,也要成为科普的排头兵。
要深入了解所在研究领域发展现状与问题,弄清楚自己领域“未来技术”的特色,凝练出发展方向与趋势,做好成为战略科学家的技术储备。同时,要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更有趣和便捷地展示出来,比如,为什么激光可以做成电视,可以显示出接近人眼极限的高画质?又是如何从最开始有一间屋子大的激光显示样机,做到如今不到10公斤,可以轻松放在电视柜上的激光电视?当中有哪些技术,有哪些故事?思考新时代科普工作新方法,给受众提供走近科学研究的机会,也了解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