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论坛】载人航天三十而立,航天人才再启新程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光明论坛】载人航天三十而立,航天人才再启新程

来源:光明日报2022-09-29 10:08

   【光明论坛】

   30年前的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年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使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即将完成……这一系列的成就足以称得上举世瞩目。

   中国人的飞天梦被托举而起且日益高远,主要得益于我们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成功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航天人才队伍培养体系。载人航天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30年,也是我国提出并加紧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3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载人航天人才培养为代表的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人才工作站上新的历史高度。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载人航天工程是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具体实践。认真总结载人航天人才队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载人航天人才培养尤其注重精神的引领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航天人才培养体系的“根”和“魂”。30年来,一代代航天人在接续奋斗中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航天高技术领域国际竞争中抢占新高地,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勇攀新高度。“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根植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伟大精神的重要标识。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铸魂育人,核心要义是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和价值观,用科技强国强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塑造人才、引领队伍。从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出发,培养造就一批有坚定理想信念、高昂爱国热情、强烈责任担当、良好精神风貌的航天人才队伍。

   载人航天人才培养特别强调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载人航天领域的新型举国体制,一方面是强化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工程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充分调动市场机制,围绕重大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积极发掘空间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市场。载人航天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创新人才和创造智慧有效迸发,不断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类企业科研力量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如此必将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助力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载人航天人才培养高标准践行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求,形成了一套完善健全的人才托举机制,解决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当下全球科技竞争中,除了人才的数量、质量,更重要的是人才队伍的组织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呈现远距离平行运行的态势,工程实践及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弊端时有显现。载人航天人才培养通过重大工程牵引,以生产实践平台赋能人才培养价值,在重大工程主战场识别、培养、托举人才,用跨学科专业的集成化协同培养模式取代传统的单一选拔人才挑选机制。推广这种模式,意味着要把创新人才作为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关键要素,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把创新链和产业链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

   载人航天人才培养构建了从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团队直至航天青少年的人才链,将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载人航天人才培养已经迈过了“以培为主”的人才供给阶段,形成了由院士、国家级专家构成的战略科学家队伍和以领军人才为引领、科技骨干为支撑、青年后备为补充的雁阵人才梯队格局。同时,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引领下,我国高校航空航天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如火如荼,努力培养一批批卓越工程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载人航天事业积蓄后备人才队伍。在航天科普教育方面,航天知识和航天文化的不断普及,激发了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打造了“航天+”教育发展的长期增长极。总而言之,聚焦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战略,把教育链打造融通,将人才链建构完备,推动人才链衔接创新链、扣紧产业链,链链相扣,必将为我国航天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载人航天工程来说,三十而立,再上征程。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要立足已有的优秀国内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全球视野、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同时努力推动国家和地区间航天人才培养与交流,让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此外,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中国太空实验室、国际月球科研站等一批国际级高水平实验室,发起载人航天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全球航天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创新平台,助力构建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作者:尤延铖,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 责编:金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城重庆: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

  • 山东:发展内河航运 畅通物流通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撤销向日葵、黄瓜、甜瓜、油菜等问题品种312个,切实推进登记品种从严规范管理,持续营造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24-04-25 10:36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恢复了37亿年前的地球磁场记录,发现它与今天地球周围的磁场非常相似。
2024-04-25 10:34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5 10:32
国家卫健委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据了解,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岁至69岁的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3340份。
2024-04-25 10:30
中央气象台预计,24日夜间至26日白天,江南、华南等地雨势将再度加强,其中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大暴雨,局地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5 10:28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