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纵览中国百年考古成就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纵览中国百年考古成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10-18 09:37

  自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以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余年历程。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破解了一个个文明密码,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在河南省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举办的“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以2021年评选出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主线,通过100处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集中展示中国考古学百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推出的还有“文明渊薮——河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两个展览汇集全国21个省区市79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88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达115件/组,部分文物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触摸远古根系

  走进展览第一单元“远古的根系——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5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将观众的思绪引向悠远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200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古人类生活。以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等为代表的古人类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这是‘北京人’III号头盖骨化石复制品,原物出土于北京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郑州市博物馆讲解员丁君妍指着独立展柜里的展品介绍道。1929年12月,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发掘出第一个“北京人”完整头盖骨化石,此后又陆续发现了更多化石。“北京人”化石的发现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不仅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还将人类演化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上世纪40年代初,为了保护这批珍贵的古人类化石不在战火中受损,中国学者决定将它们转移到美国博物馆暂存。然而,在运输过程中,化石却丢失了,至今仍下落不明。幸运的是,在化石被运走前,研究者赶制了一批模型。如今我们看到的就是当年留下的复原模型,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北京人”的真实面貌。

  云南元谋人遗址、陕西蓝田人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山西襄汾丁村遗址等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涵盖距今210万年至1万年的各个阶段,复原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基本厘清了中国最早人类的来源和现代人起源、演化的过程。

  探源中华文明

  在第二单元“中华文明探源——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大地湾文化花叶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蛙纹壶等纹饰绚丽的陶器,展示着华夏先民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在一件仰韶文化彩陶罐前,围了一圈观赏的人。彩陶罐呈红褐色,敞口鼓腹,下腹向内收成平底。外壁下半部分为素面,上半部分为白衣黑彩的六角星纹、圆点纹、弧线三角纹等组成的纹饰带。

  “这件彩陶罐出土于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丁君妍说,仰韶文化中晚期,此类彩陶纹饰元素遍布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双槐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黄河流域具有都邑性质的遗址,被称为“河洛古国”,展现了5300多年前中原地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仰韶文化的发现,谱写了“早期中国”璀璨的文明序章。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西南,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如满天星斗,辉映着中华早期文明版图。展览中呈现的33项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反映了距今1.3万年到4000年间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漫长历程。

  领略青铜文化

  “这件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在盾牌型青铜底座上用绿松石片镶嵌出兽面纹,历经3000多年依然完好无缺、无一脱落,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讲解员的介绍引得观众啧啧赞叹。绿松石是一种珍贵矿石,早期大多镶嵌在具有神性的牌饰、礼仪性兵器上。这件嵌绿松石铜牌饰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胸部到腹部的位置,两侧有两组对称的环钮,推测为缝制在织物上使用。牌饰上的兽面纹反映了古人的审美与信仰,类似的纹饰在年代更早的史前文物和后来的商周青铜器上都有出现。

  展览第三单元名为“展现三代王国文明——夏商周考古发现”。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初步定型的时期。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周原遗址、丰镐都城遗址以及众多东周列国遗址遗存的发现,彰显了夏商周璀璨的青铜文明和礼乐制度等。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觥,江西吉安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这些同属于商代的文物,展现出不同地区青铜文化的特色。司母辛觥造型雄奇,前部为立兽,后部为鸟形。兽头上双角自然卷曲,中脊至尾为卷龙形,兽尾饰弓形鋬。器身布满盘绕回旋的龙蛇纹、鸟纹,增添了瑰丽神秘之感。器盖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铭文,“司”是祭祀(一说为王后),“母”指的是母后妇好,“辛”为其庙号。司母辛觥是商王武丁的子辈为其母妇好所做的祭器,对于研究商晚期青铜铸造、礼仪制度、王室传承等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由这套青铜编钟演奏的。”丁君妍介绍,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现属城阳城址保护区)中第一次发现完整的先秦时期青铜编钟。这套编钟共有13件,尺寸、重量依次递减,造型庄重古朴,纹饰精致细密。令人惊叹的是,它们虽已埋藏于地下2000多年,却十分完好,就连细小的腐蚀锈片也找不到。研究发现,这套编钟的音调和现在的国际音标接近,可以演奏现代音乐作品。此外,还具有“一钟双音”的功能,敲击钟体正鼓部和侧鼓部会发出不同的音。专家用这套编钟敲奏了一曲《东方红》并录下音。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由这古老乐器演奏的《东方红》便随着卫星响彻太空。

  展现大国气象

  海内六合,秦汉一统。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格局延续了2000余年,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汇成波澜壮阔的史诗。在展览第四单元“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及以后考古发现”,一件件文物生动展现了各个时代的大国气象。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威武雄壮的陶俑军阵,再现了秦统一六国的磅礴气势。秦陵兵马俑1号坑出土的高级铠甲军吏俑,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作拄剑状,前胸、后背及双肩各有8朵彩色花结,面庞为长方形,两颊各有一撮浓须,长髯潇洒,体格健硕,昂首挺胸,表现出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高级军吏俑在兵马俑坑中出土较少,对于研究秦人军阵排列制度有重要意义。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是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充分反映了西汉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炉座饰透雕三龙出水的形象,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神兽、人物出没其间,组成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炉身和盘座分别铸成后用铁钉铆合,通体饰错金卷云纹,纹饰流畅自然。博山炉是用于室内熏香的器具。错金博山炉的炉盖因山势镂孔,香料点燃后,烟雾从镂孔处袅袅升腾,产生仙境氤氲、群兽灵动的效果。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气度。

  唐代三彩人面镇墓兽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镇墓兽头上有角,身侧有双翼,兽首表情凶猛,兽身呈坐状,为唐代镇墓兽的典型形象。这件三彩镇墓兽出土于河南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中。安菩为粟特人,随父归顺大唐,因骁勇善战、保卫边疆,被封为五品京官和定远将军,墓志上刻有“大唐定远将军安君志”。安菩生于西域,卒于长安,葬于洛阳,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是大唐开放包容的缩影,也从侧面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百年考古,硕果累累。考古科学发现在中华大地上翻开的一页页历史华章,带给我们自信的底气和前行的力量。(任胜利)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