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长三角地区,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幅“工笔画”越描越精细、越绘越精彩?近日,在由安徽大学、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峰论坛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给出答案——
全方位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在《率先推进长三角地区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报告中,基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背景,阐述了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内涵标准及其愿景。在他看来,当前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存在推进机制不完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平台载体枢纽性不强等问题。对此,他建议,要加强国家层面专项机制设计,进一步发挥地方协同立法作用等对策建议。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在《尽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报告中,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与长三角一体化的逻辑关系,就如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他提出制度创新+具体项目,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区域内企业并购、建设全球产业链集群等对策建议。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曾凡银以《生态为基,优势互补,促进长三角共同富裕》为题,运用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等成功案例,深入解读功能区优势互补生态实践,并提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等对策建议。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以《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与高质量区域联动》为题,从自身发展、国家需要和国际比较等角度,高度评价长三角一体化的新进展和新成效。他指出,长三角应促进新发展文化创新;坚持共建共享,探索城乡区域平衡协调发展新路径;坚持内外联动,构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协同新格局。
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在《区域一体化:从统一大市场到共同富裕》报告中,提出基于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均衡增长,缩小地区间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区域一体化路径,以及统一大市场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推动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以《以“协调性均衡”合力谱写共同富裕的长三角新篇章》为题,从各城市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出发,认为长三角41个城市的协调均衡状态整体情况相对较好,但指数的区域差异较大,梯度分布较为明显,总体呈现出“上海保持领先、浙江整体靠前、江苏稳态分布、安徽相对滞后”的空间格局。为更好促进长三角率先实现共同富裕,他从交通、创新、生态、产业、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产业链安全事关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以《长三角产业链安全面临困境与出路之管见》为题,认为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服务,而且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肩负国家科技重任。他提出,应推进海外技术合作伙伴的多样化、加大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力度、实现新基建、城市群、产业体系三者之间联动、开启长三角产业园区合作新模式、创新长三角公共管理一体化体制机制等。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石敏俊以《城市发展网络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题,认为当前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多中心化趋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链空间网络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在他看来,空间融合深化是城市发展网络化的核心要义,为此应当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在集聚中走向协调。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庄德林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际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报告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内部技术转移和对外技术转移的发展现状,病从提升城际转移深度、发挥企业在产业链中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发挥安徽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更大作用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韦伟以《新发展格局与安徽应有更大作为》为题,深入解读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提出安徽在新发展格局中战略区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他认为,安徽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建设支撑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以《长三角一体化与合肥都市圈规划》为题,指出区域发展要靠城市群来带动,促进都市圈耦合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城市群内行政分割。在合肥都市圈规划方面,要把周边的城市带动起来,广泛开展区域合作,以辐射更广阔的区域,走融合发展之路。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凌宏彬以《打造八大平台,推动安徽在两大国家战略互动中实现更好发展》为题,分析了安徽在两个国家战略互动中的现实基础。为促进安徽在两个国家战略互动中更好发展,他指出应当明确目标、把握基本策略,以打造平台为突破口,包括产业链协作平台、协同创新平台、资本市场平台、国际商协会平台、高能级展会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贸易中心平台和智力支撑平台。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知识创造整合、技术现实应用、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四个主要功能。”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刘志迎在《四象限双循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路径研究》报告中如是说。他通过分析科学研究象限模型的发展历程及特征,提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路径,包括科学发展和应用原理发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应用原理和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等。
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艳以《推进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思考》为题,认为目前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受制约主要是由于行政壁垒问题导致项目统筹推进难度大、要素配置不够均衡、地区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等因素。根据长三角毗邻地区发展现状,她认为可从发展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为抓手,进行合作机制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体系分工、科技创新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打造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王玉燕、李彦、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