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2月9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办、光明网承办的2022年“学会服务365TALK系列沙龙”活动第四期在线上举办,与会嘉宾围绕“学术内容如何‘破圈’传播”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活动邀请中国农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等十余家学会代表,共同讨论如何将专业、翔实的学术内容打造为更易理解、更易传播的科普内容。
活动中,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作了题为《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的分享。他认为,当前科普工作存在异化与泛化、科技科普化不专业等问题。部分科普存在远离科学,与科学关系不够密切,甚至存在有“科”无普,有“普”无科等现象。因此,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普内容其中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叙事,也就是“讲故事”。他表示,科普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科研成果与科学道理。
中国农学会科普处副处长廖丹凤结合中国农学会制作科普动画的亲身经验,以《科普微动漫的创作与思考》为题作了分享。她分别从科普微动漫制作过程中的选题与定位、方法与技巧、启发与思考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她认为,学术内容的传播也需要注意选题“小切口、深立意、强情感、高颜值”,对此她提出三个方法: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二是要满足网友的心理需求,三是需要提升作品的内涵和底蕴。
本次沙龙特别设置了专题讨论环节,邀请各学会代表围绕如何将专业、翔实的学术内容转化为适宜传播的科普产品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组织宣传主管苏秋钰就细胞生物学学科基础知识科普视频经验做了分享,以学会创办的创意课堂大赛为契机,邀请青年学生作为创作主体自制创意视频,学术内容的传播能够更好地贴近受众、引领新潮,是学术内容科普化的创新途径。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秘书长李芳就学会科普相关实践成果作了介绍,学会通过制作科普图书,将有色金属如黄金的由来、特性、应用、开采、冶炼、加工、分布及生产情况等各项知识点进行大众化总结,她认为学术内容的传播需要区分对象,对专业人士重点以学术会议的方式,对公众要以科普为主。中国作物学会科普部徐琴从科普实践的角度分享了利用有限的科普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受众设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科普活动以提高科普成效。
据了解,“学会服务365TALK系列沙龙活动”旨在联系全国学会,为全国学会搭建交流平台,加深各学会之间的联系,了解学会需求,并以学会需求出发力求更好地服务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姜楠 焦子原)
(本文首发于“学会服务365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