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心“刨地”收获一流研究成果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用心“刨地”收获一流研究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2023-01-16 10:42

  郭兆将在观察番茄上烟粉虱的防治情况。

  韩昊霖摄

  人物简介:

  郭兆将,1985年3月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蔬菜害虫灾变机理与绿色防控研究。

  郭兆将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花卉所”)的学术新星。去年底,凭借一系列出色的研究成果,这位“地里刨食”的85后青年科学家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学农业就是‘刨地’,‘刨地’也能刨出国际一流成果。”郭兆将认为,接地气的农业科研,同样有广阔的前景。

  阐释科学机理,揭开“超级害虫”多食性奥秘

  烟粉虱成虫不足1毫米,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是让农民头疼的“超级害虫”。

  根据其寄主范围的差异,害虫一般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三大类,烟粉虱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它能吃包括许多重要蔬菜作物在内的600余种寄主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害虫“冠军”。更可怕的是,它不仅通过口器刺吸取食蔬菜叶片汁液,还能传播300多种植物病毒,给蔬菜造成二次伤害。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烟粉虱列为全球第二大害虫,是目前唯一被冠以“超级害虫”的农业害虫,也是我国设施蔬菜最主要的害虫。

  用化学农药防治“超级害虫”,虽然效果不错,但存在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的隐患。郭兆将认为,实现绿色防控,关键要在深入研究蔬菜害虫发生危害规律和灾变机制的基础上,开发新一代高效安全的蔬菜害虫绿色精准防控技术。

  早在本世纪初,郭兆将的导师、蔬菜花卉所张友军研究员就开展烟粉虱多食性研究。近10年来,得益于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突飞猛进,张友军团队率先完成了烟粉虱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为解决烟粉虱的多食性问题奠定了基础。

  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基因序列信息,如何开展下一步研究,团队一时没有思路。“如果将基因组比作研究的金库,谁先找到金库的钥匙,谁就能获得宝贵的财富。” 郭兆将介绍,他结合老师的工作,带领团队持续攻关,终于找到了打开“金库”的钥匙。

  2021年,郭兆将团队首次在国际上阐明了“超级害虫”烟粉虱能为害600余种寄主植物的多食性奥秘,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这是我国农业昆虫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发表在《细胞》上,入选当年由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业界专家评价,这项从0到1的开创性研究,在降服“超级害虫”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郭兆将团队的研究发现,当蔬菜遭受害虫侵害时会产生一种抗虫次生代谢物酚糖,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抗虫作用,但积累过多时就不利于蔬菜的自身生长发育。所以,当害虫离开蔬菜不再为害时,蔬菜就会利用自身的解毒基因PMaT1代谢体内的抗虫次生代谢物酚糖,保证自己不受危害。这是蔬菜自己的一种生化防御机制。

  郭兆将向记者解释烟粉虱多食性的“秘密”:在烟粉虱与蔬菜等寄主植物长期的共进化过程中,大约在3500万到8600万年前,竟然神奇地从寄主植物“偷盗”了这个解毒基因PMaT1并成功在自己的肠道细胞内表达,使其也能像植物一样代谢抗虫次生代谢物酚糖,导致植物的生化防御机制失效,从而使取食范围扩大到惊人的600余种寄主植物。

  聚焦基础研究,为破解小菜蛾抗药性提供科学支撑

  人们打农药防治害虫,害虫也会进化、产生抗药性抵御。科学家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害虫抗药性,从而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

  小菜蛾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别看它小,每年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在我国,小菜蛾专挑消费者喜欢的白菜、甘蓝、花椰菜、西蓝花、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下手,每年给菜农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科学家此前的研究发现,自然界存在一种叫做苏云金芽孢杆菌(以下简称“Bt”)的昆虫病原细菌,它产生的杀虫蛋白可以杀死包括小菜蛾在内的多种害虫,而且对人畜无害,是化学农药的理想替代品。目前,Bt农药已成为全球用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在控制害虫危害、减少作物产量损失、降低化学农药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使用Bt生物农药防治小菜蛾后,狡猾的小菜蛾也随之进化,居然对Bt生物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小菜蛾为何不再怕Bt的威力?已有的研究发现,Bt被小菜蛾取食并进入其中肠后,Bt杀虫蛋白能与中肠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造成细胞膜穿孔和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并杀死小菜蛾。而小菜蛾能形成Bt抗性的关键在于,中肠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发生变化而阻断其与Bt杀虫蛋白结合,最终使其存活下来。

  “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小菜蛾中肠细胞膜表面的Bt杀虫蛋白的受体变化开展,而没有深入研究中肠细胞内的深层次根本性变化。”郭兆将说。经过10多年的攻关,他带领团队揭示小菜蛾对Bt抗性的层级调控模式,深入揭示了小菜蛾对Bt生物农药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为小菜蛾Bt抗性治理提供全新途径,并推动害虫抗药性研究进入基因网络调控时代。2021年,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通讯》等国际期刊上,被国际同行评为“里程碑意义研究成果”,并入选农业农村部评选的“2021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

  “未来我将努力让Bt生物农药恢复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实现绿色防治。”郭兆将表示。

  致力成果转化,把实验室研究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郭兆将从小就想当科学家。2006年,他以高分考入了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村里的乡亲们对此很不解:“学农业不是和刨地差不多吗,考那么高的分,学个啥不行?”

  进入大学后,郭兆将慢慢体会到,学好农业科技还真离不开刨地。但是,不要小瞧了刨地。“发展现代农业,少了农业科技支撑行吗?”

  大学毕业后,郭兆将考取了张友军的研究生。老师看中他的科研潜力和干劲,给了他不少鼓励和支持。郭兆将也不负老师的期望,全身心投入科研中。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他不一定是每天到实验室最早的,但肯定是走得最晚的,做实验到凌晨两三点也是家常便饭,一年到头几乎没休过节假日。

  “耐得住寂寞,才可能出好成果。”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郭兆将如是感慨。

  他告诉记者,一个优秀的农业科学家既要有“顶天”的视野、力争在原始创新实现突破,又要有“立地”的情怀,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他把对烟粉虱和小菜蛾的相关研究成果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获得10多项授权。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给他开出了诱人的合作条件,但郭兆将不为所动。“我希望自己的成果首先帮助中国农业发展。”他说。

  郭兆将团队和北京大北农集团签订了《生物育种技术合作意向协议书》,联合研发新一代作物害虫绿色防控产品。

  让郭兆将高兴的是,基于小菜蛾Bt抗性机制研究成果,他和团队成员研发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小菜蛾Bt抗性快速高效检测预警技术,已经在我国10余个省份开展田间示范推广应用,在蔬菜害虫绿色防控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年选学‘刨地’,看来是对的。”郭兆将笑着说。

  记者 蒋建科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青岛举行海上巡游迎接中国航海日

  • 漫画视界|警惕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