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我给大桥当“医生”

来源:人民日报2023-01-18 10:17

  “千斤顶顶好了吧?”“小心点,把支座慢慢拖出来。”湖北省武汉市一座高架桥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司机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大桥正在进行一场桥墩上方支座替换的局部“手术”。“虽然工程量不大,但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更换支座,要求我们提前计算好各类参数,精细施工,不能出半点纰漏。”吕宏奎说。

  吕宏奎是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桥梁研究一所兼结构加固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从技术员一路走来,他参与“诊治”过的桥梁已有百余座。“我们的工作相当于给桥梁‘治病’,先发现‘病害’,再诊断‘病因’,最终彻底根除‘病害’,维护桥梁安全。”吕宏奎说。

  诊断技术不断升级,桥梁体检更加精确

  和同事一起支起三脚架,安装好三维扫描仪,吕宏奎紧盯手里的显示器,观察着数据的变化,凝神屏息。

  如彩虹般飞跃汉江、连接汉口和汉阳的晴川桥是武汉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针对类似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吕宏奎和团队向我们展示了两个检测新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微波雷达测试索力。

  “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桥梁各部位的外观、各关键点等的详细数据,生成三维图形。与桥梁早期数据对比,我们就能很快发现桥身是否有部位发生形变、位移等。”吕宏奎说,“比起10多年前,我们的桥梁检测技术有了巨大进步。”

  吕宏奎自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桥梁病害诊治评估及设计工作。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参与的第一个桥梁维修加固项目是南昌八一大桥。

  当时,吕宏奎跟师傅、同事们一起,一步一停,检查斜拉索的问题,一点一点“把脉”桥梁关键部位的健康状况,给大桥做了全面的三维扫描,找出“病灶”、开出“药方”,最终完成了该桥的加固设计。“当时我们要检查斜拉索的问题,还得派人爬上斜拉索顶端,不仅危险,抽样也有限,有些角度人眼看不见。而现在我们研发出了桥梁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可以自动定位、自动返航,对每一根拉索进行精确诊断。”吕宏奎说,“前不久我去南昌,还专门到桥上转了转。看到我们维修加固的桥梁至今运行良好,很有成就感。”

  系统性维修加固桥梁,治标更要治本

  在一座立交桥的匝道桥下,记者看到,有的桥墩不仅加包了一层“铁桶”,桥墩上方还增加了宽U形的“大翅膀”,像一双大手抱住了桥身。“独柱墩受力支点单一,容易侧翻。我们设计的‘翅膀’学名叫盖梁,等于给它增加了两个支点,结构更稳定。而柱身加包钢结构,钢结构一直深入到地下承台,让它更结实。”吕宏奎一边检查独柱墩的运行情况,一边介绍,“在一些桥梁拐弯处,桥墩上方还增加了速度锁定器。”

  “医生治病要标本兼治,我们的工作也是一样。”吕宏奎说。在他看来,经过系统性维修加固的桥梁,若还会发生“二次病害”,那就是治标不治本。

  10年前,吕宏奎曾接手某高架桥的整治工程。有群众反映,这座桥运行一段时间后,桥面总会出现一些坑洞,屡修屡坏。吕宏奎说:“要彻底诊治病害,必须进行系统性维修加固设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行的。”经过吕宏奎团队的修整,这座桥至今再没有大修过,修整方案已经成为解决类似病害的通用方案。

  近些年,桥梁突发病害应急处置考验着吕宏奎团队。某高速匝道桥桥墩倾斜、墩底断裂,吕宏奎和团队临危受命,进行桥梁评定和加固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化解了危机;受洪水影响,某铁路桥桥墩被冲歪,行车中断,他和团队快速到达现场开展监测工作,为后续处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类似的突发事件,总能看到吕宏奎团队的身影,他们应急处突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加强桥梁实时监测,发现危险智能报警

  “看到那些方盒子了吗?”吕宏奎指着部分桥墩上方、某些桥体受力部位安装的盒子说,“那其实是桥梁健康监测设备,它们与我们后台系统联网,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设备会向后台自动报警。”

  2020年4月26日,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梁发生较大振动,驾驶员经过桥上都能感到不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桥出了什么问题?大家议论纷纷。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布置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及时并完整记录下了事件全过程的风速风向、结构振幅、结构振动特性、持续时间等关键数据。通过分析,该公司检测团队在24小时内给出了基本分析:“本次事件为风致涡激振动,发生时结构振动较大,风振过后结构关键参数已恢复正常,建议不必封闭交通。”随后,团队对事件全过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该桥会发生风致涡激振动的必要条件,并增设了相关监测设备,开发了相应的预警程序。

  “上医治未病,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在向兼顾预防性养护转变,不要等桥梁出事了再诊治,而是时刻掌握其运行状况,随时排除可能的隐患。”吕宏奎告诉记者,自动监测系统起初运用在一些年代久远的老桥上,后来一些新建桥梁也加入进来,“武汉是全国运用自动监测系统较早的城市,目前已有上百座桥梁被纳入‘智慧桥梁’系统。”记者 田豆豆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