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完9万颗星星,他们推翻了经典理论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数完9万颗星星,他们推翻了经典理论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3-01-19 09:56

  “我们的研究成果,挑战了天文物理领域的经典理论!”

  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的一项重大成果。研究认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挑战了“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的经典理论,刷新了人类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

  恒星初始质量函数领域的国际权威、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帕弗尔·库鲁帕评价:“这项研究基于大样本观测获取的高质量数据,揭示了银河系中恒星初始质量函数与银河系演化历史和环境相关。这对于深入理解银河系中不同环境不同时间恒星形成的性质非常重要。”

  解决了存在30年的争议

  广袤宇宙中无时无刻不在诞生新的恒星,同一恒星形成区会批量形成许多不同质量的新生恒星。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天文学上称之为“恒星初始质量函数”,它描述了一群恒星在诞生时,不同质量的恒星所占的比例。

  “恒星初始质量函数在宇宙各处及各个演化阶段是普适不变的。”这一概念自1955年提出以来,作为基本假设,在星系形成与演化、星团结构和演化、双星演化,甚至太阳系外行星以及引力波等诸多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广泛应用,成为天体物理教科书中的“经典假设”。

  “一些迹象显示,在恒星形成活跃的环境中,大质量恒星的比例更高,这意味着恒星初始质量函数可能不是普适的。”论文合作者、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张智昱说。

  但由于找不到直接和有力的观测证据,这个争议存在了30年。

  “当时困扰我们的是太阳附近可用于分析的恒星数量太少,统计中的不确定度就很大,而对银河系外星系关键信号的解释强烈依赖物理模型,可能受到系统偏差影响。”刘超说。

  此次发表的原创性成果发挥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同时结合了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卫星数据。LAMOST目前保持着最大样本恒星光谱数据的世界纪录,Gaia的性能正好和LAMOST互补,二者结合对恒星归类很有帮助,能够把“年老”的恒星挑出来。

  正是这样的优势,研究团队得以“精挑细选”出9万颗距离太阳1000光年以内的恒星样本。在保证误差足够小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物理模型的依赖。

  观测手段进步后,刘超团队首次通过最直观的恒星计数法,也就是“数星星”,对具有不同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的恒星进行统计,从观测角度直接获取了几乎不依赖于任何模型的恒星初始质量函数。

  这么多恒星,如何“数”?刘超表示,他们根据恒星的亮度等物理特征,建立了一个模型,反推这些样本可以代表多少颗恒星。

  紧接着,根据每颗恒星不同质量和所含金属的比例,刘超把恒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进行统计。1000光年范围内的恒星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还要考虑到空间分布的特性。

  “这9万颗恒星中,有1/4不是单颗恒星,旁边会有一个看不太清楚的伴星,甚至还有少量的多星系统,这些都要纳入统计考量范围内。”刘超说。

  当所有情况都考虑在内后,“数星星”这项工作才算完成。他们观测到年轻的小质量恒星数量比例明显高于年老的恒星,金属含量越高的恒星家族中小质量恒星数量比例就越大。

  “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如此清晰地观测到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了显著变化,直接导致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在宇宙中普适不变的基本假设不再成立,终结了天文界一直以来关于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是否变化的争议。”刘超说。

  “习以为常的可能是最值得反思的”

  做基础研究需要沉得下心,而挑战经典理论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事实上,这项研究虽然重要,但在天体物理领域只有“一小撮人”在做。

  从2015年开始到论文正式发表,刘超为什么能够在这项研究中坚持8年?他说:“我的研究选题倾向于更加基础的问题,希望能做‘改变教科书’的事。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论,可能恰恰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2015年7月,刘超得出了一个和当前结果类似的结论。兴奋之余,他主动联系了《自然》编辑。

  “不过当时没有9万颗恒星,我们发现数据存在选择效应问题,在选择性和样本性上不够严谨。”刘超说。

  又花了两年时间,2017年刘超解决了选择效应的问题。紧随其后的两年,刘超陆续优化了恒星空间分布测量的方法,解决了双星问题。

  直到2019年,前期技术困难和障碍基本被扫除,剩下的就是对研究发起“攻关”。2020年开始,刘超带着论文第一作者、国家天文台博士生李佳东开始了紧张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及模型建立等工作。2021年初,结果出来了!

  2022年春节,他们打开《自然》的投稿系统,将文章发送到了编辑部。一般情况下,《自然》只有两轮审稿,万万没想到,刘超和审稿人经历了5个来回的“拉扯”。

  “这9万颗恒星如果不分组,能不能重现以前的结果?”“希望从恒星亮度分布的角度,重新检测你们的方法”……面对这项挑战经典理论的研究成果,3位审稿人先后提出了近70个问题,要求团队做出不同的验证。

  直到2022年10月26日,刘超才接到论文接收通知。“9个月的审稿历程,我们经过不断重复验证,对这个结果越来越有信心。审稿人的问题很尖锐,他们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让我们的结果变得更加可靠。”刘超说。

  还只是“破门”的工作

  这一突破性成果,对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多个研究产生了影响。无论是测量宇宙不同阶段星系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质量、构建星系化学演化模型,还是理解恒星形成过程、分析双星演化的物理机制、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甚至包括对恒星级引力波事件等一系列天体物理学前沿问题的研究,都将因恒星初始质量函数的变化而受到挑战。

  “这如同一把会随着环境变化的‘尺子’,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丈量宇宙的不同地方,天文学家需要更换合适的‘尺子’才能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例如,使用银河系目前的‘尺子’就无法测量早期的宇宙。”刘超说。

  遗憾的是,这次研究虽然挑战了经典理论,但并没有给出更好用的恒星初始质量函数变化参数。“这只是‘破门’的工作,我们会顺着这个思路推动进一步研究。”刘超表示。

  幸运的是,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发射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刘超团队将借助CSST完成更多的观测工作。

  刘超表示,CSST能够观测到大半个银河系、看到几十亿颗恒星。以往恒星质量在千分之八太阳质量以下就是“失败的恒星”。有了CSST,天文学家甚至可以观测小到千分之一太阳质量的天体,并获得这类天体更精确的质量函数。(高雅丽)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埃及一警察局突发大火已致38人受伤

  • 稻香满园 丰收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2023-10-02 09:06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