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科技守护野生动植物多样之美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以科技守护野生动植物多样之美

来源:科技日报2023-03-03 09:45

  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也正面临着人类发展带来的威胁。

  2023年3月3日是第十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联合国宣传主题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伙伴关系”,中国宣传主题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物种保护”。

  “我国今年的主题重在号召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物种的保护工作。我国于2021年发布了新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将980种野生动物纳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单。相比1988年批复的256种野生保护动物,在种类数量上增加了724种。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更多参与,才能做好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钱法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科技为野生物种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在钱法文看来,科学技术研究对于物种保护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陕西洋县仅发现7只朱鹮,40余年来,我国科学家开展了朱鹮人工繁殖技术、饲养个体野化、基因多样性、繁殖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极大助力了朱鹮的保护。目前我国朱鹮的数量已达到8000余只,野生生存的朱鹮种群数量也已超过6000只,使得朱鹮这一国际濒危物种彻底摆脱了灭绝的命运。”钱法文举例说。

  “在野生物种保护中,科技起到的作用有两大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告诉记者,第一类是科学支撑,即通过科学研究,弄清楚相关野生动植物保护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何在,确定病因、病理后,可以从病根着手,或者至少从缓解症状着手,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第二类是技术支撑,即通过技术措施的介入,促进相关保护行动更有效实施。

  科技也是决定野生动物保护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以鱼类保护为例,以往对水域中的鱼类监测全靠科研捕捞,把鱼捞出水才能了解河流中鱼类的数量、种类等信息,这种监测方式效率较低,对鱼类有一定的伤害,而且捕捞工具的选择性也会对采样结果造成影响。现在环境DNA技术已经运用到鱼类调查和监测中,通过采集河流少量水样并分析其鱼类残留DNA,就能判断出相关水域中的鱼类组成等信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金明说。

  亟须研发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技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是加大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

  “未来,从科技支撑角度来看,建议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基础研究工作,比如开展种群数量和分布动态监测、物种濒危机制、生态习性、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奠定科学基础。”钱法文说。

  面对野生物种仍面临物种资源极其稀少、物种赖以生存繁衍的原始生境被破坏的现状,杜浩认为,要客观认识野生动植物的资源和生存现状,加强野生动植物受威胁机制解析,围绕濒危物种的细胞克隆、生殖干细胞移植复原等种群复壮技术,以及针对物种关键生活史的栖息地原位修复改造和栖息地重建等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应加强在相关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科学研究投入,深入开展相关保护研究和行动。

  吴金明则建议,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发。我国针对物种本身的保护技术积累较多,而栖息地保护才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键,应针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坏、功能丧失等情况,研发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技术。针对一些亟须抢救性保护的濒危物种,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平台,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马爱平)

[ 责编:姜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