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年科学家竺淑佳:祖国很大,需要我们的建设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青年科学家竺淑佳:祖国很大,需要我们的建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3-07 08:58

  竺淑佳在做实验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中新网上海3月6日电 题:青年科学家竺淑佳:祖国很大,需要我们的建设

  记者 郑莹莹

  “我正在年末的北京,热闹、新鲜。祖国很大,需要我们的建设,等你‘赚’够资历,赶紧回来吧!”2013年,在法国留学的竺淑佳收到闺蜜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这么一段话。这张明信片如今贴在她上海办公室的墙上。

  1984年出生的竺淑佳是上海的一名青年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做与抗抑郁症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

  成长之路:人生犹如一条折线

  “人生犹如一条折线,关键就在那几个转折点上。”高中数学老师的一句话成了竺淑佳成长时期的一句座右铭。

  竺淑佳出生于浙江的一个小山村,她3岁开始跟着奶奶走山路,在农村生活到7岁。

  竺淑佳(中)与学生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她说自己并不是小时候就有成为科学家的想法。择业、深造,她说,梦想更多是慢慢积累的过程,“人生也是起起伏伏,我经历了自己的转折点。”

  竺淑佳小的时候,她的奶奶是当时几个村里唯一的乡村老师,奶奶一个人负责教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所有课程。竺淑佳从3岁起便跟着奶奶在乡村学校里读书,每天要用40分钟翻过一座山,抵达读书的地方,放学了再翻山回来,风雨无阻。

  正是这一段与大自然为伴的童年,让竺淑佳有了健康的体魄、持久的耐力,一直到大学,她还是全班女生中唯一一位2400米跑了满分的选手。

  三岔路口:不想一眼看到60岁以后的人生

  2006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的时候,竺淑佳面对着人生的岔路口。

  当时,她的一位叔叔跟她分析:人类社会的职业分三类——行政、经商与技术。

  家里经商,大学尝试过管理,她想做点不同的,不想一眼看到60岁以后的人生,于是最终选择了技术,做生物技术。

  现在往回看,她说,科研之路刚开始时,自己其实是懵懂的,慢慢思考着,一步步走着,走到了现在。

  2009年从华东师范大学读完生理学硕士后,她前往法国留学。

  刚到法国的前几个月,她只学着做了两件事:做实验与做饭。

  她花时间学习做饭,自豪地跟导师说,中国有八大菜系。于是在那年圣诞节前后,她一个人用一天的时间做了30道菜,把导师及其家人,还有整个实验室的其他师生都叫来品尝。导师回去后给她写了封邮件:Shujia, I was completely shocked by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淑佳,你这顿饭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让我感到震惊!)

  这一美食“外交”让她“一战成名”,她在留学生中被封为“厨神”。

  她后来总结,做实验和做饭这两件事,其原理、步骤和结果是相通的,“做饭是你有一个‘菜谱’,然后把各种食材及油盐酱醋混在一起,试试看好不好吃;如果不成功,就重新试。做实验也一样。”

  她说自己在法国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亦师亦友的导师Pierre Paoletti(皮埃尔·保莱迪)。回国后,她跟这位法国导师还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他们一起申请了中法合作基金项目,共同开展课题合作。

  “从他身上,我真正学习接受了现代科学的一些理念,包括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方式。”她说。

  竺淑佳说,法国导师以热情和朝气对待工作,有计划、有阶段性地培养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爱好。

  后来,竺淑佳读到台湾作家齐邦媛一本书里的一段话:“在成长岁月中读了这样一门课,使我日后对阅读、旅行都有适当的期待,借着少年时代的知识基础和渴望,可以探索别人文化的深度,而不甘于浮光掠影式地盲目赶路。”

  她深有感触,对教育也有了更多思考。

  成为师者:想给学生开辟自由探索的港湾

  在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2016年8月,竺淑佳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

  她时常想起“求知欲被无限挖潜”的那段求学时光,那时,她享受着一路的丰富多彩,也学着享受着一路的磨难艰辛。

  她常怀念与导师畅谈科学与人生的周末。“我如何像导师对待我一样,对待我的学生?”她问自己。

  从身为学生,到为人师者,她的人生有了另一个维度的启示。

  在年轻学生的身上,她有时候能“看”到10年前的自己。她经常跟学生说,在研究生阶段,比发表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科学辩证、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可以在我们人生面临重要选择时指引我们。

  “我们要给学生开辟自由探索的港湾,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当学生敢挑战你,敢跟你提不一样的观点时,他们正在成长和独立。”她说。

  她引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的一种看法:做科研的有三类人,开辟全新领域的“探险家”,引领大家向一个研究方向前进的“导游”,盲目跟风研究的“游客”。

  竺淑佳认为,在科研上一定要做“探险家”,要时常有些危机感,“技术永远在更新、在换代,培养学生的核心其实是让他们学会对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这远比教会他们一项技术重要。”

  当了母亲后,竺淑佳发现学生和孩子有一些相通之处,“学生跟孩子一样是一张‘白纸’,当他进入你的实验室时,他对这个专业领域的理解也是一张‘白纸’;孩子经常有破坏性,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学生也是,实验做得一塌糊涂。但你会发现,他们的破坏性里往往掺杂着无限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竺淑佳说,要保护学生们的这种创新性,保护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保护他们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欲,让他们踏踏实实地探索,“他们其实自己会领悟出:路,该怎么走。”(完)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