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载人航天30年——逐梦天宫 探索不止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载人航天30年——逐梦天宫 探索不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3-16 09:10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几代中国航天人用了整整30年,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建成了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跑出航天“加速度”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为抢占战略制高点,世界上主要航天大国竞相发展载人航天。当时,美俄等16国酝酿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却没有将中国纳入其中。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决心独立自主建造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场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比赛,一切须从零开始。

  “三步走”,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路径,也是一份极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蓝图。3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稳扎稳打、稳中提速——前20年扎实夯基垒石,后10年全力加速冲刺。

  1992年至2002年,用10年时间,中国完成神舟一号到四号4次无人飞行任务,全面验证了各系统功能性能、系统间接口协调匹配性,健全完善了研制试验组织指挥体系和相关基础条件建设,为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到2012年,又用将近10年时间,先后执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九号4次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后,经过3年精心准备,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密集执行长征七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4次任务,考核绿色、无毒、低污染的新型火箭,启用生态、环保、开放的新发射场,建成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开展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工程“第二步走”圆满收官。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序幕。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四号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3次飞船返回、2次舱段转位、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在轨轮换,突破掌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再生式环控生保等8项关键技术,如期建成空间站,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突破掌握核心技术

  1995年,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对接机构技术负责人张崇峰到国外研制单位考察。外方专家自豪地说:“世界上所有的对接机构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并直截了当地告诉张崇峰,对接机构研制难度非常大,不如直接购买他们的产品。可是在费用上,对方却开出天文数字,仅设计专利费就高达1亿美元。张崇峰听了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对接机构”。

  实践一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被“卡脖子”。

  作为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工程之一,载人航天涵盖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涉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航天动力、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工程技术,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至今对载人飞船研制历程记忆犹新。飞船由13个分系统、涉及300多家协作单位,船上装有300多根电缆、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10万多个元器件、50多万条软件程序,每一个焊点、每一根导线、每一行语言都不能错。神舟一号研制过程中,仅一个火工锁就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飞船第一次联试用了200多天时间。因此,被大家誉为“万人会战造神舟”。

  据统计,30年里,工程全线先后突破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出“三垂一远”测试发射、“N+1”空间站交会对接技术验证、一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等创新方案;自主研制出8型飞行器和3型火箭,货运飞船货重比居世界第一;创造性设计能够开展拓展实验的飞船留轨舱,建立完备的陆海天“三维一体”测控体系;独立自主研制出“飞天”舱外航天服;攻克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成功实现空间站大气、水等资源循环再生……航天产业的跨越发展,也辐射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市场经济蓬勃兴起之际,一股“下海”浪潮席卷全国。航天人才大量流失,很多骨干企业面临困难,当时甚至出现了“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有老同志回忆:“当时,如没有载人航天这根‘好苗子’,就留不住人才、保不住能力,哪来现在中国航天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工程有7大系统,到空间站阶段增加至14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经过30年来的锤炼,中国航天事业培养出一支作风过硬、专业扎实、善于攻关、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我国航天科研试验能力整体跃升,并为后续其他重大航天工程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时至今日,这份红利依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30年前,王永志、戚发轫等第一代创业者在花甲之年扛起重任、奋斗终身;如今第二代奋斗者在事业滚滚前进的洪流中磨砺成长,已成为领军人才;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已在各自岗位勇挑重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少科技工作者是“航二代”甚至“航三代”,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大学毕业后又主动回到东风航天城,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心中神圣的事业。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宣布,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空间站。

  消息很快引发关注。在当时尚未发射一个空间站舱段的情况下,如此自信地对外宣布“时间表”,似乎不太符合中国载人航天一贯严谨、留有余地的宣传风格。

  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官方一次性公布全年6次任务计划;在重大任务前,宣布发射窗口精确到“分”;主动邀请境外媒体赴任务现场深入采访;媒体更加开放、多维、高清地进行直播,并首次获得天地直播采访航天员的机会……

  新闻报道中的些许变化,让外界明显感到“中国航天变得越来越开放自信了”。

  中国载人航天之所以“敢说”,关键在于“能做”,有底气、有实力、有自信。三十载厚积薄发,牢牢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中国载人航天,必将行稳致远、未来可期。邓 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闭幕演出在济南举行

  • 吉林镇赉:候鸟北归进行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不确定的战略环境,决策者和智库都要提高战略思维、战略预见、战略把握、战略运作能力,在驾驭全局的基础上统筹谋划“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行动”。
2023-03-30 09:23
“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观测迄今最亮伽马暴示意图 中科院高能所供图  基于极目空间望远镜的精确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发现GRB 221009A将伽马暴亮度纪录提升了50倍。
2023-03-30 09:08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这辈子,我只想做一件事:为制造中国自己的量子计算机而不懈奋斗。 2003年,我和其他5位科技工作者一起,在中科大一间闲置教室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计算研究小组。
2023-03-30 09:04
积极引导各方面一起来关心青年科技工作、奖励青年科学家,对于夯实中国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力量、培养未来科学家,意义重大。
2023-03-30 09:03
拉尼娜现象确实会导致全球气温降低,但具体到某个地区,其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23-03-30 09:19
研究人员还调整了这一系统,用于针对活体小鼠的细胞,表明该系统可用于在活体生物中引入蛋白质。张锋解释称,治疗分子的递送是当前医学的主要瓶颈,团队需要大量的选择性研究,才能将这些强大的新疗法送入体内正确的细胞。
2023-03-30 09:18
就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言,白春礼认为,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大量投入,也需要科学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2023-03-30 09:15
为这些伪科普买单的受众,常常是诚心求医问药、但科学素养不足的中老年群体。我们不仅期待职能部门重拳出击,也希望全社会共同亮剑,让真知识脱颖而出,让伪科普无处容身,还网络生态“清朗”蓝天。
2023-03-30 09:14
传统立式车铣机床多为三轴,指代表刀架水平移动的X轴、滑枕上下移动的Z轴、工作台上回转的C轴,共三个进给伺服轴。2023年以来,武重集团陆续接到批量机床订单,用户来自风电、机械工程箱体加工及齿轮加工等领域。
2023-03-30 09:13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