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载人航天30年——逐梦天宫 探索不止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载人航天30年——逐梦天宫 探索不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3-16 09:10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几代中国航天人用了整整30年,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建成了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跑出航天“加速度”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为抢占战略制高点,世界上主要航天大国竞相发展载人航天。当时,美俄等16国酝酿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却没有将中国纳入其中。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决心独立自主建造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场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比赛,一切须从零开始。

  “三步走”,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路径,也是一份极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蓝图。3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稳扎稳打、稳中提速——前20年扎实夯基垒石,后10年全力加速冲刺。

  1992年至2002年,用10年时间,中国完成神舟一号到四号4次无人飞行任务,全面验证了各系统功能性能、系统间接口协调匹配性,健全完善了研制试验组织指挥体系和相关基础条件建设,为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到2012年,又用将近10年时间,先后执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九号4次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后,经过3年精心准备,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密集执行长征七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4次任务,考核绿色、无毒、低污染的新型火箭,启用生态、环保、开放的新发射场,建成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开展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工程“第二步走”圆满收官。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序幕。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四号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3次飞船返回、2次舱段转位、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在轨轮换,突破掌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再生式环控生保等8项关键技术,如期建成空间站,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突破掌握核心技术

  1995年,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对接机构技术负责人张崇峰到国外研制单位考察。外方专家自豪地说:“世界上所有的对接机构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并直截了当地告诉张崇峰,对接机构研制难度非常大,不如直接购买他们的产品。可是在费用上,对方却开出天文数字,仅设计专利费就高达1亿美元。张崇峰听了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对接机构”。

  实践一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被“卡脖子”。

  作为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工程之一,载人航天涵盖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涉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航天动力、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工程技术,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至今对载人飞船研制历程记忆犹新。飞船由13个分系统、涉及300多家协作单位,船上装有300多根电缆、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10万多个元器件、50多万条软件程序,每一个焊点、每一根导线、每一行语言都不能错。神舟一号研制过程中,仅一个火工锁就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飞船第一次联试用了200多天时间。因此,被大家誉为“万人会战造神舟”。

  据统计,30年里,工程全线先后突破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出“三垂一远”测试发射、“N+1”空间站交会对接技术验证、一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等创新方案;自主研制出8型飞行器和3型火箭,货运飞船货重比居世界第一;创造性设计能够开展拓展实验的飞船留轨舱,建立完备的陆海天“三维一体”测控体系;独立自主研制出“飞天”舱外航天服;攻克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成功实现空间站大气、水等资源循环再生……航天产业的跨越发展,也辐射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市场经济蓬勃兴起之际,一股“下海”浪潮席卷全国。航天人才大量流失,很多骨干企业面临困难,当时甚至出现了“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有老同志回忆:“当时,如没有载人航天这根‘好苗子’,就留不住人才、保不住能力,哪来现在中国航天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工程有7大系统,到空间站阶段增加至14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经过30年来的锤炼,中国航天事业培养出一支作风过硬、专业扎实、善于攻关、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我国航天科研试验能力整体跃升,并为后续其他重大航天工程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时至今日,这份红利依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30年前,王永志、戚发轫等第一代创业者在花甲之年扛起重任、奋斗终身;如今第二代奋斗者在事业滚滚前进的洪流中磨砺成长,已成为领军人才;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已在各自岗位勇挑重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少科技工作者是“航二代”甚至“航三代”,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大学毕业后又主动回到东风航天城,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心中神圣的事业。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宣布,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空间站。

  消息很快引发关注。在当时尚未发射一个空间站舱段的情况下,如此自信地对外宣布“时间表”,似乎不太符合中国载人航天一贯严谨、留有余地的宣传风格。

  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官方一次性公布全年6次任务计划;在重大任务前,宣布发射窗口精确到“分”;主动邀请境外媒体赴任务现场深入采访;媒体更加开放、多维、高清地进行直播,并首次获得天地直播采访航天员的机会……

  新闻报道中的些许变化,让外界明显感到“中国航天变得越来越开放自信了”。

  中国载人航天之所以“敢说”,关键在于“能做”,有底气、有实力、有自信。三十载厚积薄发,牢牢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中国载人航天,必将行稳致远、未来可期。邓 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景德镇陶阳里:城市更新激发文旅新活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