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江西:持续激发赣鄱大地创新活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江西:持续激发赣鄱大地创新活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3-21 06:35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李玉兰 王洋 光明日报通讯员 薛斌

  春节刚过,江西省第一季度新开工的1234个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工程随即公布。江西全面掀起开工热潮——省级层面今年重点推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共达3558个,总投资4.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背景下,江西各地按下复工复产全速键,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加速前进。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殷殷嘱托,“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这成为4500多万赣鄱儿女奋斗追梦的方向。

  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工业项目加速建设、数字化改造热火朝天……中国式现代化行进路上的江西,正立足资源优势,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产业迸发澎湃动力,努力迈向高质量发展。

  1.种业发展端牢中国饭碗

  这段时间,南昌县蒋巷镇种粮户魏涛每天都停不下来,他承包的400亩耕地还有很多农事等着安排;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官村,村党支部书记钟安平忙着走街入户,给农户讲解种粮政策;宜春高安市石脑镇的“海归”种粮户丁旦的耕地里,旋耕机翻耕着泥土,广袤田野孕育着希望……随着气温不断转暖,江西各地陆续进入春耕季。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江西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2022年江西生产粮食430.4亿斤,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目前,我们以农业科技创新全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稳定双季稻、发展再生稻,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660万亩,产量力争达到439亿斤。”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江枝英说。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江西省农科院院长戴星照介绍,这几年,江西省农科院育成了90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有42个品种达国标优质米以上标准。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扎根田野,江西正托起水稻种子“中国芯”——2019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黄仁良带领的团队从抚州市东乡县的野生稻中克隆出世界首个促进水稻与丛枝菌根高效共生基因,为水稻生产从品种源头上实现减肥减药的“双减”目标提供了新思路。“根据测算,我们选育出的‘赣菌稻1号’氮肥利用率可提高21.48%,在减肥25%的条件下,实现增产6.67%。如今‘赣菌稻1号’推广面积已达5万亩。”黄仁良说,作为水稻育种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将为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尽责出力。

江西:持续激发赣鄱大地创新活力

美丽的南昌一江两岸 马悦摄/光明图片

  2.智能制造释放发展潜能

  “出发!”随着江铜集团德兴铜矿中控室发出启动“自动驾驶”的指令,无人驾驶电机车实现了自动放矿、运行、卸矿作业;在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员可以远程控制几公里开外的电铲进行作业……

  “目前,我们完成采区‘无人驾驶’‘远程采矿’‘无人值守’试验。”德兴铜矿数字化部部长王雪峰说,未来随着更多智能化设备投入使用,将使“采矿”这一传统行业焕发新生机。

  这是江西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风口,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南昌“一城两园多点”VR产业格局成型,2022年全省VR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鹰潭国家03专项试点示范成效明显,2022年全省移动物联网产业规模预计突破19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8%;全力打造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2022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4位……

  走进位于萍乡市湘东工业园的华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数据监控中心,只见一块巨大的屏幕布满整面墙,温度、用电、用气、排放等数据监测到每个生产环节。该公司设备部经理朱海燕说:“通过升级改造,我们厂从生产到包装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线由原来的6条整改成4条,不仅能耗降低了,而且陶瓷新材料产量由原来的日均7万平方米提升到日均11.5万平方米。”

  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智能制造就成为主要路径。

  今年3月1日,3900套首批“赣州产”格力成品空调从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成功发货,正式进入市场。“我们赣州基地是格力电器15大生产基地中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基地之一。”赣州格力总经办主任庄正伟说,基地装备大量智能装备和管理软件,能自动提取生产数据并完成分析,实现生产全程智能化,计划今年快速上量,冲刺年产300万套空调,营业额超百亿元。

  为了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江西省于今年出台了《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工电器、智能装备与特色装备等装备行业重点领域,围绕技术融合、集成应用、模式创新等重点方向,促进工业互联网与装备工业深度融合。

  “2021年、2022年江西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接连突破万亿元大关,标志着江西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站稳了新兴工业大省台阶。”江西省工信厅厅长杨贵平说。

  3.对外开放构筑国际通道

  3月2日,南昌—满洲里—莫斯科“丝路电商”中欧班列、南昌—温州港—洛杉矶铁海联运班列、南昌—上海洋山港—沙特达曼“江铃整车出口专列”三列国际班列从南昌国际陆港铁路口岸离场。

  得益于南昌铁路局集团公司与南昌国际陆港实现的数据信息交换和共享,南昌国际陆港场站作业系统对接铁路数据后,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在途物流数据,打通“通关+物流”信息节点,降低作业成本。今年前两个月,南昌国际陆港累计开行外贸班列247列,到发标箱(重箱)14039个(进口563个、出口13476个),货值34372.66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76.43%、54.58%、46.36%。

  与此同时,江西九江港的货运码头上,南来北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每天,不计其数的“江西制造”从这里出发。自2019年起,江西省在南昌、九江、赣州、上饶四地开展“三同(进境与沿海同价到港、出境与沿海同价起运、通关与沿海同样效率)”试点,外贸企业纷纷加大布局。

  主营小家电的艾美特电器九江有限公司的外贸出口从2021年的1160万美元增长到近4300万美元。“未来5年内,我们集团转移到九江生产基地的生产线预计达全集团生产总量的80%以上。”公司协理黄景田说。

  “2022年,九江港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76.9万标箱,同比增长18.2%,全年总标箱量创历史新高。”九江市港口航运管理局口岸科科长万纤说,目前九江港稳定运营九江—上海“天天班”,出海口有上海港、宁波港、太仓港、南京港;同时常态化开行了至哈萨克斯坦班列、至俄罗斯莫斯科班列、至老挝万象的车中欧(亚)班列。

  如今,九江港已从中部腹地的内河港,跃升为联通全球的枢纽站。在这里,长江黄金水道、中欧(亚)班列、陆路跨境通道等国际物流通道无缝贯通。

  去年4月,赣州国际陆港与德国威廉港集装箱码头及物流园区通过视频连线方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趟趟中欧(亚)班列,通过赣深组合港这一全国首创的“跨省、跨直属关区、跨陆海港”通关新模式,驶向中亚五国及欧洲2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

  数据显示,2022年,江西省出口5088.4亿元,增长38.7%;进口1624.6亿元,增长24.2%。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均居中部地区第一位,其中进出口居全国第四位、出口居全国第六位、进口居全国第七位。“从增速看,江西也是中部地区唯一进出口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速,且增速呈逐年扩大趋势的省份。”南昌海关关长党英杰说。

江西:持续激发赣鄱大地创新活力

科技人员操控无人机在农田上空来回作业。马悦摄/光明图片

  4.乡村振兴搭上数字快车

  作为传统经济的第一产业,当农业遇上“数字”,会迸发出什么样的产业蝶变?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加持下,如今的赣鄱大地上,“数字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建立在互联网、云计算平台之上的智慧农业,正在深刻改变江西农业面貌。

  赣州市安远县是赣南脐橙生产大县。通过橙信通赣南脐橙大数据平台,果农、果企、市场三者信息实时对接,实现数据采集、汇总、比对、分析等功能,成为果园经营的“指挥部”、产业发展的“参谋部”。“果农可通过平台采集信息,申领数字果园证,只需一部手机,便可随时随地无偿享受各种数据服务。”平台执行总经理管永基说。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如今的江西,正在加紧贯彻落实。

  位于南昌市红谷滩区的江西元宇宙·VR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是一个占地364亩的农业生产基地,在虚拟世界里,有一个同等规模的“云端基地”。示范基地总工程师张南迪说,一颗航天育种的水稻种子,从太空搭载开始到产业化,最长可能要14年;而元宇宙实验室致力于把多年航天育种数据加工、整理、建模,农业科研人员如需育种实验,可以在元宇宙实验室让数据在模型中“跑起来”,最快4年就可以完成。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聚焦‘作示范 勇争先’目标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江西省委书记尹弘表示,广大赣鄱人民将紧密结合实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篇章。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1日 05版)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3年追踪!新物种“成都卫矛”成功“解锁”

  • 品味书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民间投资实现增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4-22 09:14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2025-04-21 10:12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2025-04-21 09:19
不仅是花粉,杨柳树的种子、悬铃木的果毛等形成的飞絮,可能携带过敏原,也给人们带来困扰。
2025-04-21 09:18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硬科技”企业送去“及时雨”。
2025-04-21 09:14
值得一提的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2025-04-18 10:03
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坚持面向应用,面向生产一线,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工科人才——这是教育的有力支撑。
2025-04-18 09:36
春耕正忙,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为稻田积蓄肥力。
2025-04-18 09:29
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
2025-04-18 09: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来到禄劝县第一中学,为现场600名初中学生作当日首场讲座。
2025-04-18 09: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