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睡眠日:好好睡一觉,你需要关注这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世界睡眠日:好好睡一觉,你需要关注这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3-21 06:40

  光明日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通讯员 钟艳宇

  良好的睡眠是提高免疫力、维持身体健康的首要前提。然而近年来,“好好睡一觉”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随着各种不健康睡眠现象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各种疾病也接踵而至。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值此之际,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蓝鲸罕见病专项基金公益支持的全民睡眠公益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启动,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之源”。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亚洲睡眠医学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主任韩芳作为进入世界睡眠学会的首位中国学者,持续多年推动世界睡眠日活动在中国的落地。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站活动,不仅取得睡眠日国际发起方的官方授权,还邀请多位国内睡眠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公益科普系列活动。韩芳表示,世界睡眠日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睡眠障碍频现应及时就医

  前不久,很多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如今虽已“阳康”,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均已好转,但有些人的睡眠障碍却持续加重。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专病专家透露,近期接诊的睡眠问题患者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5%左右,其中多数为“阳康”人士。

  事实上,早在2020年,首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人睡眠调查问卷的结果就显示,疫情期间,人们整体入睡时间延迟了2~3小时,很多人常常辗转反侧半小时以上不能入睡,或者半夜醒来难以入睡。

  韩芳指出,睡眠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和恢复能量,改善免疫系统和心情,同时也有助于大脑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不良的睡眠习惯会导致失眠、疲劳、焦虑、抑郁等问题,并可能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专家提醒,如果“阳康”后的睡眠障碍持续了一段时间,并且还伴有焦虑等情绪问题,可以先通过自身调节改善,如果效果不佳,可通过ESS嗜睡量表筛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去医疗机构找专科医生就诊,避免耽误病情。

  “秒睡”当心发作性睡病

  “说到睡眠问题,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失眠,但除了失眠以外,另一些人却有‘秒睡’的能力,这可能会让失眠人群感到羡慕不已。”韩芳介绍说,在这些人当中,可能有些人睡着之后就立马开始打呼噜,或睡不了多久就会觉醒,之后又得继续睡,反反复复好几次,这在临床上就是一种睡眠障碍的表现。如果白天犯困还伴有猝倒,那么很可能是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症、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这是一种发病率不到万分之一的罕见病,我国经过多年的公众教育,明确登记姓名的患者仅有1600人,在几大睡眠中心登记的病例也不足6000人,其中2/3都是学龄期儿童。”韩芳指出,这类患者常常说睡就睡,无法自控,一激动就瘫软,喜做噩梦,经常梦境与现实不分,开车都能睡着,非常危险,但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不足,让这类患者很受“委屈”,不被理解的地方特别多。一位年轻女性患者曾在朋友圈无奈地描述自己的窘态:她去参加会议,在即将到达目的地门口突然睡着了,周围人以为是“碰瓷儿”不敢近身。

  需要强调的是,约75%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会有猝倒症状,猝倒是发作性睡病的特征性表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突然发生猝倒可能导致摔伤、烧伤或交通事故。处于驾驶年龄的成人或青少年在猝倒得到完全控制之前不应驾驶车辆;年幼的儿童在玩耍时应该严密监督。

  为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疾病,打破疾病与普通大众的认知壁垒,在本次全民睡眠公益系列活动中,特别设立了《罕见的梦》公益画展,这是全球首个关爱罕见睡眠疾病患者的公益画展,所有画作场景均来自患者的梦境。事实上,艺术本身是有疗愈性质的,绘画的过程,也是在梳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一位该病患儿的家长说:“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我的孩子能慢慢梳理自己的情绪,直面心神,平复心情,进而触及语言无法达到且内心闪亮的东西。”

  睡眠不足不规律会发胖

  肥胖不仅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而且会诱发全身多系统疾病。有报道称,睡眠不足不规律或经常熬夜,会导致胃口变好,进而造成超重或肥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董霄松表示,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激素有关。

  董霄松解释,激素的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睡得不好就会影响激素分泌的节律,进而影响食欲。例如皮质醇,正常情况下,它是在早6点至晚8点处于分泌高峰,夜晚时分泌量减少,让人容易入睡。如果熬夜,皮质醇就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分泌水平,这种分泌异常可能会导致暴饮暴食。不仅如此,睡眠不好还会影响胃饥饿素、瘦素等食欲调节肽的分泌。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导致超重与肥胖的发生,可能与瘦素、胃饥饿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有关。要知道,饮食和睡眠都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都是有节律的,要遵循规律,在合适的时间吃饭和睡觉,保持生物钟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两者中一个节奏被打乱就会影响另一个,睡眠节律乱了会影响饮食,饮食节律乱了也会影响睡眠,因此要尽量保持符合生物周期节律的生活习惯。

  此外,董霄松提出,当代社会很多年轻人习惯熬夜,睡眠剥夺现象普遍。建议改变睡前看电子产品以及睡前喝浓咖啡、浓茶等不好的习惯,并营造安静、黑暗等良好的睡眠环境。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1日 08版)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海洋公园为大熊猫准备冬日礼物

  • 赴一场雪地版“村超”之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2024-12-24 09:59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显著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12-24 09:58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12-24 09:57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告诉记者:“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2024-12-24 09:48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2024-12-24 09:46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2024-12-23 10:22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2024-12-23 10:22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2024-12-23 03:55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12-23 03:55
还没到腊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包畈村村民陈亚舫已开始忙着订年猪。
2024-12-23 03:55
生命起源及早期演化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未解之谜。
2024-12-23 03:55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2024-12-20 09:51
当你看到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最重要的事就是确保自己要登上这趟列车。
2024-12-20 16:14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2024-12-20 15:00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2024-12-20 12:57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2024-12-20 09:11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