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华北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 水资源紧缺状况尚未根本扭转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华北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 水资源紧缺状况尚未根本扭转

来源:经济日报2023-03-24 09:03

  永定河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毕尚宏摄(新华社发)

  随着北京官厅水库出库流量由每秒3立方米调增至每秒10立方米,永定河北京段日前全面启动2023年春季生态补水工作。

  据了解,北京市今年计划统筹引黄水、上游集中输水、官厅水库水等本地水、南水北调水和优质再生水,向永定河北京段生态补水4.3亿立方米,力争实现永定河全年全线有水,进一步促进地表水、地下水协同修复,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加上用水结构不合理,华北地区水资源呈衰减趋势,地下水超采严重。

  “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关乎首都水安全,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也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说。2019年1月,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研究制定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3个近期治理目标:一是2022年京津冀地区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5.7亿立方米;二是约三分之二地下水超采区实现采补平衡;三是河湖生态补水20亿至30亿立方米。

  如何实现这些治理目标?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解释,主要围绕“减”和“增”两个方面,重点采取节、控、换、补、管的综合治理措施。比如,在地下水超采区,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增加华北地区河湖水系水量,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从近几年实施情况来看,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以京津冀地区为治理重点,大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行动方案》提出的近期治理3个主要目标均超额完成。据统计,2022年治理区地下水开采量较2018年减少约40亿立方米,压减地下水超采量26.2亿立方米。

  具体来看,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根据治理区3665眼地下水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分析,通过近5年治理,与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2%,水位平均回升2.25米;深层承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7%,水位平均回升6.72米。治理区约90%区域初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调水补水力度持续加大。2018年以来,通过引江、引黄等外流域调水向治理区供水330亿立方米;77亿立方米用于河湖生态补水。在永定河、潮白河、白洋淀等48条河湖,持续开展常态化补水和夏季集中补水,累计补水240亿立方米。

  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2年补水河湖有水河长增至2284公里,形成水面面积736平方公里,分别为2018年的2.5倍和2.1倍。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南运河等主要水系先后实现水流全线贯通,永定河连续两年实现全线通水,白洋淀生态水位保证率达到100%,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河湖水质普遍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

  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节水控水是前提。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许文海认为,必须把节水作为根本出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全面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严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优化供用水结构,切实把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上去、把用水需求降下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

  必须重视的是,当前,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尚未根本扭转。“近几年治理区降水总体偏丰,引江、引黄等生态补水较为充裕,对压减地下水开采量、促进地下水水位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一旦遇降水偏枯或外调水不足,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仍将面临巨大压力。”王道席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持续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统筹抓好节水控水、水源置换、河湖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回补、严格地下水管控等治理任务,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降低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强度,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吉蕾蕾)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庆“六一”

  • 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女排联赛"开门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