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典赞·2022科普中国”揭晓盛典成功举办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 > 正文

“典赞·2022科普中国”揭晓盛典成功举办

来源:科普中国2023-03-26 17:17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协、科技部、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由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甘肃省流动科技馆服务团队等 3 个团队和 7 名个人入选“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医学的温度》图书等作品入选“2022 年度十大科普作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明确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等事件入选“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事件”;“吃素就不会得脂肪肝”等谣言入选“2022 年度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合照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作品”领奖人合照

  戚发轫、邬贺铨、陈香美、袁亚湘等院士,以及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新华通讯社党组成员、副社长赵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王晓真,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邹震,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等出席活动。

  特别节目以“科普托起强国梦,十年砥砺铸辉煌”为主题,突出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科普成果;邀请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银行等央企代表讲述科普历程,穿插科技工作者合唱的《科学之歌—梦想的翅膀》、青年科普工作者演绎的《奔跑的青春》MV 等精彩文艺节目。

  特别节目现场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该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和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媒体平台共同发起。

2023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启动仪式

  “典赞·科普中国”是由中国科协牵头主办的一项评选年度科普典型的活动盛事,创始于 2015 年,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八届,通过盘点年度科普的人物、作品、事件和谣言,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科普领域影响力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品牌活动之一。

  “典赞·2022 科普中国”年度评选共有包括相关部委、央企、全国学会和省级科协等 174 家单位参与推荐,共计 1213 项参评项目,参与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典赞·2022 科普中国”

  年度榜单名单揭晓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

  (根据首字笔画排序)

  01

  甘肃省流动科技馆服务团队

  团队成员:杨树奎、张兴中、黄玉辉

  推荐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

  团队负责人杨树奎,甘肃科技馆资源管理部部长。团队将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送达甘肃省 14 个市州、86 个县区。十年来,争取流动科技馆展教资源 31 套,巡展 453 站,服务公众 1708.9 万人次。

  02

  龙乐豪

  推荐单位:中国工程院一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师顾问。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知识,履行社会责任,为航天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03

  田小川

  推荐单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研究员。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国防科普活动和高收视率的节目,激励广大青年投身科技报国事业。

  04

  田艳涛

  推荐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长期致力医学科普工作,围绕老年人等群体开展多项科普活动;主编出版 4 部科普书籍,获中华医学会科普奖等多项奖励。

  05

  冯强

  推荐单位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健中心副主任。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发表科普文章、开展科普讲座,累计受众逾 1.7 亿人次。

  06

  西藏那曲市聂荣县中学科普团队

  推荐单位: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

  团队负责人才吉,西藏那曲市聂荣县中学校长。学校教师积极投身青少年科技辅导工作,给高原牧区的孩子们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学生多次获奖。

  07

  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

  团队成员: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贾志华

  推荐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郭素萍研究员任队长,组建“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常年在全国各地义务开展科技志愿培训活动,助力山区增收近 2 亿元。

  08

  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

  推荐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科普宣传员。长期从事儿童科普文学创作,发表近 500 篇科普作品;建立塔城市剪报博物馆和塔城西部科普图书馆,供民众免费使用。

  09

  袁亚湘

  推荐单位:国家自然基金委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开展“好玩的数学”等科普讲座,编辑出版《跨越时空的数学家》等科普著作。

  10

  韩喜球

  推荐单位: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大洋科考史上的首位女首席科学家,走进学校、媒体、走向国际,分享深海科考成果,传递大洋科考精神。

  年度十大科普作品

  (根据首字笔画排序)

  01

  《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 图书

  推荐单位: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由已故著名真菌学家臧穆创作。作品以优美的手绘结合文字的形式,记录了第三极植物、生态、地理、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和科考纪实,被誉为“当代科学界的‘徐霞客游记’”。

  02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第十三版速览)》短视频

  推荐单位:共青团中央宣传部

  由史图馆创作。作品选取、整编了中国历史上的数万个重大历史事件,绘制成 6000 多张历史地图,将中国自上古时代至今的近万年浓缩于短短的 3 分 44 秒,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中国的辉煌历史。全网浏览总量达数 10 亿次。

  03

  《从1G到5G,中国经历了什么》 短视频

  推荐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创作。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通信技术 1G 空白,2G 跟随,3G 突破,4G 同步到 5G 引领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视频发布 72 小时内全网曝光量突破1亿。

  04

  《古建奇谈——打开古建筑》(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科普书系) 图书

  推荐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由遗介创作。作品从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六大古建筑类型,五大古建筑趣味结构和构筑物,从历史发展、建筑类型、建筑科技、建筑保护等多个角度系统地阐释古建筑。

  05

  冬梦飞扬——中国科技馆“科技冬奥”主题展览

  推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

  由北京冬奥组委指导,中国科技馆策划推出。展览面积约 2000 平方米,通过展现冰雪运动和冬奥会的历史与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呈现了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中的科技、文化与艺术,线上线下累计服务公众超 2300 万人次。

  06

  百年韶华 科普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普展

  推荐单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和新华网科普事业部承办。展览分为“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四大篇章,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开拓科普事业的百年历程和生动实践,线上线下累计服务公众超 2000 万人次。

  07

  《医学的温度》 图书

  推荐单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编著。作品以“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为主题,阐述了对癌症、传染病等的独特见解,重新审视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方向,倡导发扬医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

  08

  《典籍里的中国工匠》 图书

  推荐单位: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由詹船海创作。作品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和直观精美的历史图片,对传统典籍中的各种发明和工匠记录进行系统梳理,并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生动、意趣盎然的科普故事,引导读者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09

  《神奇的嫦娥五号》 科普影视片

  推荐单位: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秘书处

  由中科海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作。共 12 集,每集 10 分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嫦娥五号从发射到回家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等内容,是中国首部以探月工程为题材的科普作品。全网浏览总量约 2.5 亿次。

  10

  《勇往直前的我们》 科普影视片

  推荐单位:应急部新闻宣传司

  由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携手湖南卫视共同打造,共 12 集,每集约 100 分钟。该片以全纪实的手法,聚焦长沙三个消防救援站的普通消防员, 完整记录了 75 天消防员的 359 次出警故事和消防人生,带动全民关注消防救援安全话题。

  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根据事件时间排序)

  01

  天宫三次开讲科普课,京港澳共话“太空梦”,掀起全民航天科普热潮

  2022 年,“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与青年学生共话“太空梦”。3 月 23 日和 10 月 12 日,“天宫课堂”两度开讲, “解锁”新“太空教室”——问天实验舱,天地频繁互动点燃青少年的航天梦想。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实施,进一步明确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22 年 1 月 1 日,时隔 14 年后再度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实施。新法从各方面进行了工作部署,建立健全科学技术普及激励机制,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

  03

  涡流制动、永磁牵引系统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相继应用,中国高铁屡创佳绩

  2022 年 4 月 21 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已上线运行。该车采用涡流制动、永磁牵引系统等9项新技术,增强了动车组列车的安全性、效能性、经济性。

  04

  2022 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引发科技界热议

  2022 年 8 月 20 日,2022 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在京举行。本届大会以“共创共享 共商共赢”为主题,共有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余位嘉宾分享机器人领域前沿学术成果和发展趋势。

  05

  2022 年版标准地图和参考地图发布,全民国家版图意识显著提升

  2022 年 8 月 29 日是第 19 个全国测绘法宣传日。“国家版图意识进媒体”活动现场发布 2022 年版标准地图和参考地图,共计 646 幅。全民国家版图意识显著提升。

  0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

  2022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 2025 年,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 15%。到 2035 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 25%,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07

  2022 年全国科普日掀起各地科普热潮

  2022 年 9 月 15 日至 21 日,2022 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集中开展,广泛开展社会需要、群众喜欢、影响力大、服务面广的系列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自2004年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 18 届,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约 32.2 万场次。

  08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明确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2022 年 10 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将“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以高质量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

  09

  中国 6 名航天员“太空会师”,开启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2022 年 11 月 30 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 6 人“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太空长期存在,开启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10

  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

  2022 年 12 月 26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023 年 1 月 8 日起实施“乙类乙管”,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年度科学辟谣榜

  (排名不分先后)

  01

  吃素就不会得脂肪肝

  错!

  长期吃素、营养不良、过度减肥的人,也可能得脂肪肝。脂肪的代谢需要载脂蛋白作为“交通工具”。当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体内没有足够的载脂蛋白,肝脏无法向外运输多余的脂肪,这些脂肪堆积在肝脏导致脂肪肝。

  02

  孩子生病后打针比吃药“好得快”

  错!

  口服药物多数会经过肝脏的首关消除作用,起效相对比较平缓,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会降低。而注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不良反应风险增加。通常在不适合口服给药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注射方式给药。

  03

  吃了橘子后做抗原或核酸检测会阳性

  错!

  吃橘子难以影响检测结果。抗原检测时如操作正确,取样部位是鼻腔黏膜,此处也不会接触到食物。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通过扩增新冠病毒的核酸来判定结果,该过程中要经过洗脱、纯化,杂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

  04

  土豆发芽,把芽削掉就可以吃

  错!

  龙葵素有毒,土豆发芽后,其龙葵素含量会大大提高,一次摄入 200 毫克龙葵素,即相当于约 30 克已经变青或者发芽的土豆,就可以使人中毒,严重还会致命。发芽严重的或无法判断发芽程度的土豆,坚决不要食用。

  05

  O型血更招蚊子

  错!

  蚊子通过触角来识别人体散发出的气味,通过气味来选择叮咬对象。而人的气味主要由基因决定,这种差异跟血型并无关系。招蚊子的人一般可以采用物理防护和化学驱蚊的办法。

  06

  蜂蜜、大蒜能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错!

  网传“杀菌神器”如蜂蜜、大蒜等,并不能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细菌在蜂蜜中会因失水而凋亡,但蜂蜜进入胃部会被稀释,无法达到杀菌效果。大蒜所含的大蒜素虽能抑制细菌生长,但进入人体后会分解,也难以发挥杀菌抑菌功效。

  07

  感染新冠后要综合用药,这样好得快

  错!

  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生命危险。每种药物都有严格的用法用量,擅自服用多种药物,很容易造成重复用药、过量用药,危害人体健康。居家治疗的患者,建议按照卫健委居家治疗指南用药,不要自行联合用药。

  08

  近视可以通过手术治愈

  错!

  近视不可逆。近视的原因是眼轴变长。现阶段,包括手术、戴眼镜在内的任何手段,只能矫正视力,而不能使眼轴变短恢复原状,也不能预防高度近视带来的并发症。因此,近视预防更重要。

  09

  可以靠只吃水果来减肥

  错!

  只吃水果难以减肥且不健康。要想维持健康,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长期只吃水果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而且部分水果含糖量较高,过量食用体重甚至会增长。

  10

  家附近有变电站很危险,需要搬家

  错!

  我国变电站的交流电频率为 50 赫兹,在电磁辐射领域属于极低频率,辐射范围非常小,居民无需担心。同时,变电站有一定的覆盖区域即供电半径,超过供电半径,就无法保证有效供电,因此城市变电站也无法随意远离居民区。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可爱、有趣又淘气!“小核同学”表情包来啦!请查收→

  • 天暖春光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动力电池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是最核心的安全部件,它可以深刻影响不同车的性能、安全、可靠性以及二手车价值。
2024-03-19 15:02
过去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变为现实
2024-03-19 14:59
经国务院批准,2024中关村论坛将首次在刚建成的永久会址举办,时间定于4月25日至29日,今年的年度主题为“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将坚持高端定位,更加突出国家级和国际化。
2024-03-19 14:55
闵恩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也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24-03-19 11:38
2021年到2023年,集团营收从30亿元提升到52亿元,主要作物市场份额从7%提高到10%,新品种营收占比从8%提升到20%。
2024-03-19 09:25
最新论文是第一篇指出宇宙组成不需要暗物质,同时也能与某些宇宙学关键观测结果相吻合的论文。
2024-03-19 09:24
方恩权透露,该研究成果用于广州、福州等多条地铁线路施工中,实现了盾构带压开仓超过100台·次,大大降低了盾构施工风险。
2024-03-19 09:23
据介绍,“海基二号”将于近期进行海上安装,建成后将服役于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助推亿吨级深水老油田焕发新生机。
2024-03-19 09:23
高华伟介绍,实验室里,项目组正继续进行大豆耐密性、耐旱性的性状搜集,为下一步亲本选配做准备。
2024-03-19 09:22
截至3月18日14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突破700亿立方米。
2024-03-19 03:20
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成为热词,社会各界投以关注的目光。这个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有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是低空飞行活动与产业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
2024-03-19 03: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3月17日公开发布。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记者就此采访了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
2024-03-18 09:49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新型储能进入大规模发展期。“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有力支撑能源电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4-03-18 09:42
北京时间3月14日21时许,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中国空间站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及样品组合体由空间站机械臂成功转移至空间站气闸舱内。次日,航天员把取回的组合体从气闸舱转移至实验舱,并将装置内科学实验样品进行拆卸、存储。后续实验样品将随神舟飞船返回地面,移交科学家进一步开展地面研究工作。
2024-03-18 09:35
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下一代锂硫电池有望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而不像目前这样需要数小时。这一突破有可能彻底改变储能技术,推动高性能电池系统的发展,为消费电子产品和电网应用储能系统提供性能更好的电力解决方案。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2024-03-18 09:26
17日,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和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星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2024-03-18 09:23
2024年,智慧海关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重点建设九大标志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推动海关监管服务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自动”。
2024-03-18 09:22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新提法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2024-03-15 09:32
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稳面积、提单产、强管理,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技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让单产能够大面积提升。
2024-03-15 09:31
一辆49吨柴油重型卡车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约40辆小轿车的排放量。与49吨柴油重卡相比,若把燃料换为液态的氢燃料电池,则每辆液氢重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40吨,有望实现长途重载车辆的零排放。
2024-03-15 04: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