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考古“特种部队”——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考古“特种部队”——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3-28 04:40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彭景晖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舒雯

  24年前,广东崖门,银洲湖底。再强的阳光也抵达不了这里了。

  两位潜水者头上的“探照灯”,深水中仅有的两个星点,随时能被黑暗吞没。

  水底匍匐,摸索前进。两位潜水者,时年37岁的崔勇和他的潜伴,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他们正调查宋元海战崖门古战场的水下遗存。

  暗流翻滚,泥沙铺卷,探照灯的光仅仅让能见度拓展几十厘米。崔勇和潜伴在湖底缓缓行进。

  忽然后背一阵拉力袭来,无法继续了!直觉告诉他——是可怕的渔网!

  能见度太低,只能靠摸索!没有更多救援,唯有彼此!潜伴用潜水刀,一刀一刀镇静地帮他把缠身的渔网割开,这场水下危机才得以解除。

  10年后,福建平潭海域,九梁一号沉船点。

  水面上,乱流中,崔勇的学生、26岁的王泽冰,用尽力气抓住救生绳。

  激流把他按入水下,又将他抛出水面,肆意摆弄着这位考古专家。他丝毫不敢放松,若是放手,不知水流会将他带往何方。

  来自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王泽冰,是参加国家文物局第5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考古专家之一。

  事发这一天,队员们两两一组,轮番进行水下考古实训。完成水下作业后,王泽冰脱下沉重的潜水设备,在船上休息。忽然紧急状况出现,为了救被海流冲远的另一组队友,王泽冰“轻装上阵”,下水救人。

  就在他下水后,海流变得更加狂暴。他为救人携带的救生绳,成为他在险境中自救的工具。

  20分钟后,王泽冰被救上船,被冲走的队友也被远处的作业船只救起。这20分钟,王泽冰觉得很漫长,他“似乎穷尽了毕生的力气”去抓那根救命的绳索。

  在后来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回忆这个时刻。“它凝结着我的职业荣誉。”王泽冰说,这便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引以为傲的追求——冒着生命危险做科研。

  这只是水下考古队伍这支“特种部队”建立30多年来的两个片段。

  今年3月,当记者来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采访时,他们中的一些年轻人正在休整。他们的脸庞,大多被江风、海风深深地雕刻过,皮肤被炽烈的阳光烘烤过,但他们的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勇敢、坚毅和纯真,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正是这一双双眼睛,曾抢先在摄影机和照相机之前,第一次见到水底的南海一号、圣杯屿沉船、定远舰……代表着孜孜以求的当代人,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些封存久远的人类文明。

考古“特种部队”——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

“中国考古01号”水下考古船

  胆魄

  被渔网缠、被水流冲,都是“小场面”。

  水下考古专家们讲述曾遇到的危险时,无不带着爽朗的笑声:“在青岛那次,我顶着水母出水,脸被蜇得像大花猫。”“咱俩差不多。我去东极岛调查,水母给我‘描’了个香肠嘴。”

  险情在水下考古中并不罕见。然而已到退休之年的崔勇,今年仍计划下水,他希望带更多后辈进入这个意义重大的领域。

  水下考古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吸引着这些考古专家?

  “冒险色彩”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的答案。是啊,谁的青春里没有一个冒险梦呢?

  刘志岩自认为是幸运的,“江口沉银”的发掘之旅就是他的圆梦之旅。“江口沉银”出土了大量明末清初张献忠的金银宝藏,这是我国少有的印证宝藏传说的考古发现。在刘志岩看来,历时5年的“江口沉银”发掘过程充满着扣人心弦的曲折,电影《夺宝奇兵》《古墓丽影》中的寻宝探险情节也不过如此。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过人的胆魄使水下考古专家们保持着冒险热情,也让他们面临险境时沉着镇定。

  水下状况瞬息万变。有时,考古人员走到深处才发现自己进入了渔网环绕的水域;有时,一个激流就把正在作业的考古人员放漂到很远的地方。

  作为多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教练,崔勇总会把“保持镇定”作为遇到险情的第一原则教给后辈。“每种险情都有一套系统科学的处理方法,只有在镇定冷静的状态下,人才能按照步骤、有条不紊地解决这些问题。”崔勇说。

  遇到危险,恐慌是人的本能。可在水底,越慌越险!考古专家必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克服本能,留出更多的体力、脑力、氧气、时间,以此逃生。发现进入渔网遍地的水域,须谨慎退出;被放漂至远处,须释放浮力柱,静等救援。

  长期从事水下考古的人,具备敢于冒险的勇气和一颗处变不惊的心,胆魄是这项事业赋予他们的独特礼物。

考古“特种部队”——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

王泽冰准备入水

  默契

  田野考古的同事同甘共苦,水下考古的兄弟姐妹同生共死……在考古工作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十月的威海湾,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这里曾是海防前线,是定远舰的深埋之地,也是水下考古人的一线战场。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队员杨小博下水前,和潜伴对视一眼,便跨步跃入海里。这次作业,杨小博的潜伴是“长机”,负责拉线布设探方,而他充当“僚机”,为潜伴把控方向。

  冷、静、黑,这是杨小博入水后的第一感受,隔着潜水服,海水的湿冷仍透入骨髓。他不由紧了紧手上的牵引绳,感受到潜伴入水时的轻微牵扯,看着身边慢慢亮起一束微弱的灯光,心里一下子定了下来。

  某种程度上说,潜伴之间是过命的交情。在变幻莫测的水底,哪怕只是微小的失误,都可能给考古队员造成致命伤。而两名队员同行,便有了依靠和保障。

  水况复杂,作业无声,考古队员嘴咬呼吸器,只能通过手势交流,甚至一个眼神,潜伴便能领会。这是一种怎样的默契啊!

  潜伴是兄弟姐妹,在水面观察情况的安全监督员是兄弟姐妹,随时准备入水救援的考古队员也是兄弟姐妹。2018年,上下川岛,潜水作业已近20分钟,船上的监督员紧盯着海面,和往常一样,两股气泡在水面上平缓移动着。不觉间,一股气泡停止移动,大家迅速意识到,他们要么是找到了沉船,要么是在水下遇到了危险!

  “穿设备,有情况!”监督员抓起喇叭,朝另一组考古人员喊道。不一会儿,一名队员从水里钻了出来,“快!他被渔网……我气不够!”话音未落,两个应急队员已装备整齐,沿着气泡下潜救援。

  在一次次关键时刻,水下考古队员们用默契为彼此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眼界

  潜入水中是为了追逐理想,留在海上则能拓展眼界。

  2010年,刚结束培训,王泽冰就走进西沙群岛,开启了为期数月的海上生活。

  “海上苦吗?”

  苦!

  船舱狭小,只摆得下一张窄窄的单人床,这个年轻的“山东大汉”,每次睡觉都得蜷缩着才睡得下;想吃蔬菜,往仓库一看,“嗬!出海太久,烂了一大半”;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还得爬到船顶上举着手机找信号。

  可王泽冰和同伴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很少在意吃喝睡这些小事,他们要对话的,可是大海、是天地、是历史啊!

  “很酷!”考古队员们都这么描述自己。船只出海,置身于沧海茫茫、水天一色,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考古上。

  白天,他们接力下水,海底发光的物质随着水流四处漂浮,点点荧光将他们引向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晚上,他们回到渔船上整理标本,有时忙到凌晨,一抬头就与漫天星光撞个满怀。

  大半夜,兴致来了,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小伙子围坐在甲板上,吹着海风,比赛钓鱼。钓上来的金枪鱼,直接吃。在一片片水域的摸索中,不少考古队员一干就是十多年。这十多年,他们不仅从水中发掘了文物,而且发掘了心中那份洒脱与豁达。

  大海如此,大江亦然。

  2017年1月,“江口沉银”第一次发掘启动。岷江水流湍急且水体混浊,考古队选择在目标点进行围堰,变水下考古为陆地考古进行发掘。“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提上去了,可工作过程变枯燥了。”刘志岩回忆。

  头一个月,每天从睁眼到闭眼,就一个工作——挖沙子。考古队员们一头扎进江底,抬眼就是望不尽的泥沙。虽是南方,冬季的四川也说不上暖和,队里的小伙儿常常打赤膊、光膀子。

  也有过想休息的时候,实在累得不行,有队员就开玩笑说“我们去求雨算了,这样明天不用干活了”。可第二天早上,大家来得一个比一个早,干得一个比一个卖力。因为他们心里装着厚重泥沙里的文物,眼中看得见厚重的中华文明。

  那年的考古发掘,他们连续工作了122天。

考古“特种部队”——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

崔勇在水下作业

  本领

  2015年,辽宁丹东海域,一艘甲午沉舰被发现。几经调查,专家们始终无法掌握这艘沉舰的身份信息。

  这时,一块小小的瓷片引起水下考古人员的注意。不放过任何细节的考古人员,在瓷片的发现处建立探方,之后,更多小碎片在这里被发掘出水。

  将碎片拼接成盘,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瓷盘的中间显出篆书“致远”二字。

  当年的“英雄舰”致远舰,由此确定!

  一块碎片确认了一艘船的身份,水下考古人员向世人展示了于细节处洞见大世界的超强本领。而这群知识分子在成为考古“特种部队”前,已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王泽冰、杨小博、刘志岩都先后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

考古“特种部队”——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

南澳一号沉船中的青花瓷器

  与其叫培训班,不如叫“魔鬼训练营”!“刚来我们就被扔进游泳池,练体能。稍靠岸休息,教练就拿竹竿将人赶回水中。”杨小博回忆。让王泽冰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晚上10点钟雷打不动的脚蹼打水1000米训练。他觉得,集训,是把他们当成战士来练!

  “潜水员学会考古至少要花四年,考古人员学会潜水只要半年。”执教经验丰富的崔勇介绍,让考古专家学会潜水,无疑更高效。近三个月的集训时间里,这些年轻的考古专家已能掌握搜索寻回、船潜、夜潜、水下摄影等多项潜水技能,达到一名三星潜水员的标准。

  然而,对于一名合格的水下考古工作者来说,学会潜水只是第一步。测绘、水文、生物、气象……不少年轻人白天下水,晚上还要抱着书“补课”。就这样,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从有变强,迈向世界前列。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俯瞰中国,海水澎湃,江水湍急,湖水汹涌,还有多少秘密被封存水底?

  水下文化遗存是历史写了一半的剧本,故事的“句号”要靠考古专家来完成。水下考古人正是历史的揭秘者,在水底,他们拨开时间长河的泥沙;在水底,他们发掘淹没已久的文明;在水底,他们搜集历史的碎片,填补历史的空白。

  这项事业,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前赴后继。有人老去了,但总有人正年轻!

  (本期选题支持:安胜蓝)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8日 12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