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为了机匣不再“卡脖子”

来源:科技日报2023-03-30 09:13

  【创新故事】

  ◎记者 付毅飞

  3月19日,由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重集团)牵头研制的“大型复杂薄壁回转构件的高精铣车复合柔性加工技术及装备”项目,顺利通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得充分肯定。

  该技术研发之初瞄准的目标,是希望改变这样一个局面——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但作为船舶“心脏”的燃气轮机,其核心关键零件机匣的研制加工却长期受制于人。

  2016年,武重集团组建起一支年轻团队,针对这一“卡脖子”技术发起了攻关。

  “国家需要,我们就干”

  机匣类零件作为燃气轮机的支撑和关键受力零件,需要在高温、高压下工作,是影响燃气轮机抗冲击和抗振动性能的关键因子。

  武重集团副总经理、装备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昳表示,燃气轮机机匣多为大直径薄壁件,最薄处只有1.5至3毫米,切削时极易变形,是燃气轮机上最难制造的零件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机匣类零件只能采用数控立式车床和加工中心等设备分工序组合的方式加工,不但精度和工艺稳定性难以保证,而且成本高、效率低。

  陈昳介绍说,机匣加工需要多道工序,包括车、铣、钻、镗等。使用多种机床加工,每完成一道工序都要把机匣取下来,装夹到下一台机床上。薄壁零件一拆、一挪就变形了,重新装夹费时费力,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加工精度,导致出现废品。

  要解决上述难题,就要研制出仅需一次装夹就能实现全部工序复合化、高精度加工的机床,而且技术必须完全自主可控。

  “国家需要,我们就干!”武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洪彰勇表示。

  2016年年初,武重集团争取到试制燃气轮机机匣加工设备样机的机会。集团制定了总体技术方案,确立了车铣复合工作台、高刚性高转速车铣复合刀架、高精度工作台交换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科研先导项目。

  自力更生从“0”到“1”

  随着该项目科技攻关“路线图”逐步显现,一群年轻人,带着一股子冲劲,扛起了这一重担。

  要实现该项目所要求的一次装夹完成全部工序的复合、柔性加工机床,首先要实现五轴联动加工,这也是目前国际数控机床的最高水平。

  传统立式车铣机床多为三轴,指代表刀架水平移动的X轴、滑枕上下移动的Z轴、工作台上回转的C轴,共三个进给伺服轴。本项目的五轴则是在这三个进给轴基础上,增加了工作台前后移动的Y轴和位于滑枕末端摆角铣头的B轴。五轴联动,可以车削圆柱、圆锥、各种旋转曲面体,以及平面、沟槽、螺纹;搭配铣头等附件,还可以铣削平面、斜面,钻削垂直、水平或倾斜的孔。

  陈昳说,五轴技术一直被国外封锁。我国虽然研发过一些五轴机床产品,但主要为中小型机床。在满足重大装备制造需求的大型、重型车铣类机床领域,特别是具备回转工作台直线进给功能和重型车铣工位自动交换功能的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国内尚无先例。

  没有经验、没有图纸、没有专项人才。项目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唯一的收获是某次国际机床展宣传册上的照片。他们认识到,只能自力更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不满足于精度达标

  那段时间,武重集团办公楼和厂房总有几盏灯彻夜长明。项目团队十几个人“5加2”“白加黑”地工作,一次次将技术方案推倒重来,为一环套一环的难题绞尽脑汁。

  除了五轴联动、柔性制造功能,他们还为该机床赋予了自我监测、智能诊断、自适应加工能力。例如,加工过程中如果机床刀具磨损,会导致工件受损作废,而该机床可以提前感知刀具磨损情况,自动更换刀具、附件等,甚至对温度变化等因素给加工精度带来的细微影响也能敏锐检测,并实现自动补偿。高智能化使得该机床运行时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陈昳说,普通重型机床,每台一般需要12人操作,但是该机床,一个人就可以管理4台。

  经过近3年艰苦攻关,项目终于推进到样机验收前的最后一步——安装调试阶段。

  “主机端跳径跳均达到0.01毫米、找正台端跳径跳均为0.03毫米、交换精度达到0.02毫米。”检测结果让大家兴奋不已。

  但他们很快发现,虽然精度达标,但主机和找正台跳动的方向却有细微差别。大家又重新调试起来……

  最终交付的样机,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等指标均优于国际标准。试用后,其性能让原本对国产设备心存疑虑的用户单位喜出望外,一次续订了39台。

  2023年以来,武重集团陆续接到批量机床订单,用户来自风电、机械工程箱体加工及齿轮加工等领域。这标志着该项目已实现成功转化,打通了从技术研发、试验试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就在今年3月17日,武重集团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这是对武重集团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充分认可。”洪彰勇说,“我们将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一以贯之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高端装备、短板装备、智能装备发展,强化科技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在战略必争领域打造更多独门绝技!”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庆“六一”

  • 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女排联赛"开门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