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新目录涵盖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其中增列29种新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在专业设置的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教育部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重要战略引领方向,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再出新。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引导涉农高校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建设好“新农科”?如何培养能创新会实践的新农科人才?
让学生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晓表示,“田间地头育英才。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才能深刻理解植物保护的实际意义。”在他看来,植物保护并非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科,而是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实用科学。
据介绍,孙晓教授大幅增加农业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杂草学等核心骨干课程的田间实习时长和频次。在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中,学生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观察昆虫标本,而是直接到田间进行昆虫采集与识别,更直观地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进行农业病虫害特征识别与症状调查,切身体验植物保护生产中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为更好地对接行业需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孙晓教授所在课程组自建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依托该基地,他引入了化学分析技术,让学生能够更精准地检测农药残留和土壤成分,并引导学生利用大数据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开发智能监测系统,极大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孙晓教授还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以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依托南阳市野生动植物科研监测站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暑假期间,他带领学生前往山区开展野外实习,实地观察昆虫的栖息环境、行为模式与形态特征,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好作风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
《植物保护学》作为河南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的核心课程,始终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植物分子育种知识与精湛技能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在新农科建设与种业振兴的双重战略背景下,孙晓教授深耕植物保护教育领域,创新“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通过科教融合、四维一体实践体系,培养出一批理论扎实、实践突出、创新活跃的新型植保人才,为我国种业发展、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输入了新鲜血液。
“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抓手,助推拔尖人才培养。”他引领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竞赛项目,通过项目立项、实施、总结和考核等过程,引导学生针对外来植物入侵机制、有害生物识别、发生调查、预测预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
孙晓教授表示,“理论知识是学生成长的基石”。他致力于革新《植物保护学》课程教育,积极推行“课堂教学—实验课学习—基地实践—野外实习”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创新突破”的闭环培养体系。他依托自建的河南省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MOOC资源,设计“课前自学—课中引导—课后巩固”体验式混合课程体系,将学科前沿问题和生产难题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课程深度与广度。
近三年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指导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赛场上屡获佳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据统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考研率常年稳定在70%以上,并到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院校深造。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孙晓教授表示,“我们鼓励学生从农田里找问题,在实验室找答案。”期待学生既能扎根田间地头,以专业知识守护粮食安全,又能怀揣科技报国初心,带着对农业的热爱与责任感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记者 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