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自主创新结硕果 “东风”升空震寰宇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自主创新结硕果 “东风”升空震寰宇

来源:科技日报2023-04-28 09:36

  图为陈敬熊设计草稿本。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1960年11月5日9点02分,一声轰鸣刺破戈壁的宁静,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从西北大漠导弹靶场冲天而起。导弹飞行7分31秒后,准确命中554公里外的目标,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这一天起,中国彻底结束了没有导弹的历史。“东风一号”导弹凝结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那一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的结晶。

  一份写满了数学计算公式的设计草稿本记载了“东风一号”导弹天线研制的科研历程。这本设计草稿出自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陈敬熊之手。在导弹天线研制过程中,陈敬熊不迷信权威,打破理论限定,找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解决了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为导弹成功发射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7年11月16日,由于国防事业发展需要,以陈敬熊所在的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为基础,联合几家科研单位组建的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以下简称二分院)正式成立。自此,陈敬熊开始在二分院从事航天科研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踏上了毕生为航天科研事业奋斗的征程。

  刚进院不久,陈敬熊就承担了一项重大任务,研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没有天线的导弹就会失去行进的方向。但导弹天线不同于地面天线,它作为导弹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丰富的形式和特殊的设计条件,因此研制难度很大。

  为了尽早研制出导弹,大家劲头十足,抓紧时间攻关。当时,有关国家对关键技术守口如瓶,国内也根本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大家迎难而上,决心搞清楚导弹天线设计原理,自力更生把导弹研制出来。陈敬熊带领团队昼夜攻坚,经过几次讨论后,将研制重点放在了高速飞行器的天线绕射问题上。

  陈敬熊的工作是要解决导弹天线电磁波如何传播的问题。

  当时,国际上已有人提出一些相关理论,被广泛使用的“赫兹势位法”是当时应用广泛、较为成熟的算法,但陈敬熊发现这些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当他提出创新方法时,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要打破权威,不可行也不可能。但陈敬熊对待学术问题从不迷信权威,不唯书、只唯实,坚持要开阔思路、寻找出路,把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东西搞出来。

  一次次的测量数据、科研论证,一次次的试验失败、艰苦求索……终于,陈敬熊创造性地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通过简单、直观、不易漏项的运算,大大简化了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为导弹天线设计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解决了导弹天线的关键技术问题,让“1059”导弹成为“有的之矢”。这一方法也成功打破了国外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

  1960年11月5日,在我国西北戈壁滩某试验场,“1059”导弹随着一声铿锵有力的“发射”口令腾空升起,在天空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飞行几分钟后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发射取得成功。这枚被研制者们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东风一号”。从此,中国彻底结束了没有导弹的历史。

  陈敬熊用无数枯燥的图纸、试验、报告和方案,为“东风一号”插上了翅膀,飞上了蓝天。他首创的这种科学算法,也有效推动了“红旗一号”导弹天线的成功研制。此后,在我国空天防御系统研制起步时期,陈敬熊承担了研制“101”雷达、“102”雷达、“715”雷达等任务,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其中,相控阵雷达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里,陈敬熊积累总结了一套适合航天事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悉数传授给年轻的科技人员。退居二线后,他仍坚持学习和研究,时常用自创的算法把专业相关的数学公式重新推导一遍。陈敬熊不仅严于律己,要求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而且还教诲学生,“我们要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建设科技强国,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

  陈敬熊作为我国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主要开拓者之一,一生都在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不懈奋斗,用一颗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作者:马 丽,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当日,一场以“精致与浪漫”为名的巴洛克室内乐经典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音乐会由管风琴、羽管键琴演奏家、教育家沈凡秀及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组成的清馨巴洛克乐团演奏,带来包含亨德尔、维瓦尔第、巴赫等大师作品。这场音乐会是国家大剧院2025五月音乐节的演出之一。5月1日至25日,以“乐彩纷呈”为主题的国家大剧院2025五月音乐节呈现27场中外音乐史上的室内乐经典作品演出,展现室内乐的传承与创新。

  • “五一”假日期间,位于新疆鄯善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吐峪沟村吸引不少游人观光旅游。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