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心有所“薯”扎根高原,30多年死磕一块“芋”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心有所“薯”扎根高原,30多年死磕一块“芋”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3-05-09 12:38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带领团队育出“青薯”系列耐旱高产马铃薯,为中国科学育薯探路

  马铃薯,西北农民习惯称为洋芋,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每到收获季节,圆滚滚的马铃薯从地里翻出,田间地头满是丰收的喜悦。

  在青海、甘肃、宁夏、云南等地,王舰团队培育的“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些耐旱高产品种,抗病性强,据统计可使每亩增产25%至50%,增收300元到400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王舰在进行马铃薯杂交育种工作。受访者供图

  作为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舰和研究团队每年有近百天时间都在农田攻关育种难题,只为将低成本的优良薯种送到农民手中。

  “要培育出适合我国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在青藏高原工作近40年,年近六旬的王舰仍未停下脚步,他计划在青海建设国家级马铃薯育种平台,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

  一心为农:不顾家人建议报考农学

  “马铃薯是西北山区农民最主要的口粮和收入来源,我们要关注老百姓需要的品种,帮他们提高产量和种植收入。”这是王舰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段话。

  生在东北、长在四川、学在青海,王舰从小跟着父母在部队中长大。1981年,王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得知王舰要学农业,在农村长大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农村穷、农业累,从苦日子过来的母亲更希望他学工科。但王舰还是选择了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

  “当初选择农业,是因为中国人多,让大家吃饱饭,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舰说。

  1985年大学毕业后,王舰进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工作。当年年底,他被选派参加青海农业部门组织的大学生扶贫驻村工作队,分配到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韭菜沟村锻炼。

  回想起初到韭菜沟村的情景,王舰仍然很感慨:那时的西北农村,有人以水窖储藏的方式吃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家的主食只有青稞、杂粮,连小麦都很难吃上。

  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技术在韭菜沟村很难推广。驻村不久,王舰向村民推广政府发放的免费地膜。然而,即使王舰耐心介绍地膜的优点,也只有少数村民在自家农田选择性使用地膜。直到年底,盖上地膜的农田产量大幅提高,无人问津的地膜一下子成了村民眼中的香饽饽。

  “当时村民对农业技术没有概念,只有真正为大家带来实惠的技术才能得到推广。”这段经历让王舰意识到,农村不只是缺乏技术,还要建立有效的推广体系,才能把新技术送到农户手中。

  一年的韭菜沟村生活,王舰看到农民终年辛苦劳作,作物依然低产。在田间地头调研时,他将目光转向了当地特色作物马铃薯。

  “马铃薯当时是贫困山区农民最主要的口粮和收入来源。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马铃薯亩产,帮助当地群众致富,首先要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就这样,王舰走上研究马铃薯的道路。

  这些年来,他和团队跑遍了青海的马铃薯种植地区,建立起省、市、县、乡、村多级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使“微型薯”种植成本大幅下降,产量大幅提高。

  从左至右,分别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微型薯和培育成熟的马铃薯(2022年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宁摄

  如今,王舰团队已建立“温室杂交、高山繁种、多生态区选择和早代扩繁”的高原育种技术体系。他们育成的“青薯9号”等马铃薯品种,具有高产、抗旱、抗病及加工兼用等特性,在多个主产区创造了亩产万斤的纪录。

  2011年,“青薯9号”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12年被当时的农业部定为全国主推马铃薯品种。

  心有所“薯”:面对更多可能,毅然选择扎根高原

  目前,马铃薯已成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染,导致产量逐渐下降,专业上称这个过程为退化。”王舰说。

  为减轻马铃薯病毒病的危害,必须使用脱毒种薯。“脱毒”即除去马铃薯本身所带的病毒,是恢复马铃薯丰产性最重要的环节。研究表明,种植脱毒种薯一般可增产30%以上。

  2023年3月21日,王舰团队成员郭恒(左一)在检查脱毒马铃薯种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杰 摄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马铃薯脱毒的机构之一,而脱毒种薯在青海的快速发展和推广,不得不提到一个项目:欧盟援助青海省马铃薯发展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马铃薯品种引育、脱毒种薯繁育推广,提高贫困山区粮食自足能力和农户收入。

  1995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马铃薯课题组的王玉娥正在为这一项目组建团队。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王玉娥的要求很高:必须是认真负责、科研能力突出、还要懂外语的年轻人。反复考量后,王玉娥将目光转向了王舰。

  当时,王舰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他在阎隆飞院士的课题组中表现优异。临近毕业,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开放实验室向王舰发出邀请函,希望他去做客座研究员。

  而当接到王玉娥的电话后,王舰没有丝毫犹豫,爽快接受了她的邀请。

  “如果项目顺利实施,将会提高青海马铃薯产量,帮助成千上万的农民脱贫致富。”王舰明白,如果留在实验室,更大的平台能帮助他实现科研理想;但青海深居内陆高原,人才匮乏,自己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援助项目启动不久,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微型脱毒薯生产温室在青海开工建设。由于时间紧张,施工环节复杂,王舰身兼数职连轴转,白天充当技术员和翻译,晚上召集施工方和外方代表开协调会。

  王舰(左二)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家马铃薯种植合作社指导工作。受访者供图

  1999年,温室建成后,微型脱毒薯生产初具规模,王舰团队的工作进入田间推广阶段。从实验室走向试验田,经费紧张、人手不够,他和团队在西宁市湟源县承包50亩土地,与农户同吃同住,坚守在马铃薯播种、收获、运输等各个环节。

  “一到收获季,我们当天就要把微型薯装车拉回西宁,即使刮风下雨,大家衣服湿透了还在搬运,有时回到家中已经是深夜了。”工作进行到一半,经费只剩下200元,王舰咬着牙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借了5万元周转金。

  当年收获季,看到满地的马铃薯,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王舰说,首次在大田种植种薯就获得丰收,意味着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低成本种薯,再苦再累都是快乐的。

  王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马铃薯原种的市场价格约为3元,而实验室中的一棵脱毒苗每过21天就能扩繁1代,经过“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的三级种薯繁育生产体系,种薯成本能够降低一半,老百姓都能负担得起。

  王舰(左一)在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资源库学习。受访者供图

  心心念念:探索属于中国的育薯路

  作为外来物种,马铃薯在我国种质资源有限、遗传基础狭窄。

  “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如果不扩大种质资源来源,就难以育成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用途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为了从国外引进资源,王舰积极通过培训项目出国交流,同时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考察。

  总部设在秘鲁利马的国际马铃薯中心拥有大规模的马铃薯种子和基因资源库。2004年,王舰第一次到秘鲁考察马铃薯资源。下了飞机,王舰没有过多休息,而是向外国专家介绍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积极争取合作资源。双方开始建立起联系。

  第二年,时任国际马铃薯中心试验站站长的维克多·奥他祖应王舰邀请来到青海,双方在马铃薯培育、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开展合作。奥他祖自称是青海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在他看来,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安第斯山区相似,双方在种质资源、马铃薯育种、加工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

  2016年,王舰(右一)在智利的一处马铃薯实验站考察期间,与外国专家交流。受访者供图

  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国外引进大量马铃薯资源,2017年与智利签署了马铃薯专项合作协议,进一步解决马铃薯育种资源不足问题。

  在国外考察过程中,王舰结合国内马铃薯种植区特点,提出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相比我国,发达国家的主要马铃薯种植带水肥条件更好,种植品种以专业加工型为主。”王舰说,既要学习先进经验,也要根据国内特点培育出更多抗旱、抗病的品种。

  对于王舰团队而言,一个马铃薯品种的育成,就像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喜悦。

  要培育出性状优良、稳定的品种,一段漫长的培育过程必不可少。第一年,杂交授粉,收获杂交种子;第二年,撒播种子,培育实生薯;第三年,筛选评价,优胜劣汰……

  王舰团队成员郭恒在检查脱毒马铃薯种苗(2023年3月2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杰 摄

  每年一到马铃薯的生长季,大家很难在办公室中看到王舰。他和团队总在田里忙活,观察块茎性状,不断评价筛选,这个过程需要不断重复,直到选出“万里挑一”的优良种薯。

  种薯的培育对地势、环境、气候等要求非常严格,高海拔、地理隔离、交通便利、有水源是理想条件。“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区,蚜虫的数量会呈指数级下降,种薯被蚜虫传播病毒的概率随之降低。”王舰介绍,育成新品种通常要8到10年,如果是在平原,种子在培育过程中就会严重退化。

  为了找到培育良种的理想地点,团队几乎跑遍了青海东部,最后找到了距离西宁市区70公里的湟源县寺寨乡下寨村,在此建立了青海马铃薯高山试验基地,这也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设施完善的马铃薯高山实验站。

  唯有热爱,才能步履不停。“做马铃薯只是因为热爱,我喜欢吃也喜欢研究。”心有所“薯”的王舰对马铃薯育种的发展有明确目标,未来,他和团队将致力在青海建设国家级种薯生产基地和育种平台。(记者陈杰)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