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讯 基于病毒的疫苗通常能引发更强的免疫反应,而mRNA疫苗的生产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能否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呢?
在10月15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通过编码病毒样纳米颗粒,而不是像现有新冠mRNA疫苗那样只编码单个蛋白质,实现了这一想法。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Hendricks表示,mRNA疫苗的一些不良但轻微的副作用源于人体对注射的mRNA及其包裹的脂肪颗粒的即时反应。对于效力更强的疫苗,剂量可以降低。“这样一来,重要的免疫反应保持不变,但副作用会降低。”她说。
早期疫苗由弱化的“活”病毒组成,这种疫苗非常有效,但对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来说存在风险。后来出现了含有“死”病毒的灭活疫苗,这种疫苗更安全,但生产起来比较棘手。之后科学家又研制了蛋白亚单位疫苗,通常只包含病毒的外层蛋白质。它们比灭活疫苗更安全,但游离的蛋白质往往难以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疫苗设计者开始将病毒蛋白嵌入微小的球体中,制造出看起来像病毒且和蛋白亚单位疫苗一样安全的带刺小球,即疫苗纳米颗粒。一种方法是改造现有蛋白质,使其自组装成小球,并使病毒蛋白凸起于球体表面。
在疫情期间,Hendricks的同事研发了一种名为“Skycovion”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并于2022年在韩国获批,但那时mRNA疫苗已经占据了很大优势,所以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mRNA疫苗比基于蛋白质的疫苗更快、更容易生产,因为它们包含制造蛋白质的配方,由人体细胞负责完成制造这些蛋白质的艰巨任务。第一代mRNA疫苗编码的病毒蛋白最终会凸起于细胞外部,产生比游离蛋白更好的免疫反应,但不如纳米颗粒疫苗有效。
Hendricks和同事结合这两种方法的优势,研制出一种由编码Skycovion的mRNA组成的疫苗。当疫苗蛋白在细胞内生成时,它们会自行组装成纳米颗粒,并在小鼠研究中显示出有效性。
Hendricks说:“这只是基因传递的概念验证。”她和同事已经在研发基于mRNA的纳米颗粒疫苗,用于预防流感、可引发癌症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以及其他病毒。 (赵婉婷)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du2085
《中国科学报》 (2025-10-21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