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备份星“入列”,“北斗”再出发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备份星“入列”,“北斗”再出发

来源:光明日报2023-05-19 09:42

备份星“入列”,“北斗”再出发

——写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6颗卫星发射成功之际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知珂 冯文婧 张翼

   2023年5月17日10时49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将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是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以来发射的首颗也是唯一一颗高轨备份卫星。“名为备份星,实为主力军。”据悉,该卫星“入列”后将有效扩大短报文服务区域,提高精密单点定位能力,肩负起提升系统服务连续性和健壮性的重任。

  具备五大本领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立项,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国外卫星导航系统不同,北斗三号系统采用混合星座模式,由MEO(地球中圆轨道卫星)、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批组网星发射入轨,中国北斗进入全球组网时代。

   2020年6月23日,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顺利入轨,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完成由“3GEO+3IGSO+24MEO”组成的混合星座建设,提前半年完成组网任务。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面向全世界提供服务。

  作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此次发射的第56颗北斗卫星具备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定、精密单点定位、功率增强、站间时间同步和定位五大本领,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及增强服务。

  针对任务需求,结合载荷国产化研制能力的精进,研制团队将卫星上的部分单机进行了升级换代,着力提升星上硬件能力,显著增强导航信号功率与信息速率,为用户带来更快、更精准、更稳定的定位服务体验。正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冯文婧所说:“这颗卫星上天后,系统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就像从‘双车道’拓宽为‘四车道’,服务能力也随之变得更强。”

  按需随时发射

   “确保任务成功是我们的永恒追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王东铿锵有力地表态道。

  其实,早在研制立项之初,这颗卫星就被确定为“备份星”。按照“地面备份为主、按需发射入轨”的总体策略,它必须时刻在地面待命,只要一声令下,就得在两个月内具备随时出厂的条件。

  发射时间不确定,保障方案就难以确定;在地面长期存贮,与天上环境不同,需要识别和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都对设计师的前瞻谋划、系统分析和灵活调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上述挑战,研制队伍强化忧患意识,杜绝麻痹大意思想,全力确保卫星可以随时从“备岗”状态“转正决胜”。

  发射时间不确定?那就深入分析论证地面存贮的薄弱环节和敏感要素,以半年为单位制定满足不同发射时间的地面存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坚决落实质量第一要求,推动存贮方案科学可控、稳妥可靠……

  地面环境与空间环境差别太大?那就结合地面存贮试验结果,条分缕析不同阶段对单机、元器件可能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性能测试……

  据统计,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整星加电测试时间超过2000小时,较前序卫星多出近1000小时,而且在出厂前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补做了测试项目。

  北斗人再出发

  波澜壮阔的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被业界誉为“五个千万工程”,即调动千军万马、历尽千难万险、经过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北斗三号工程立项至今,走过了近五千个日日夜夜——

   从2009年到2012年,团队一面推进北斗二号建设,一面开展北斗三号立项与研制工作。

  从2012年到2017年,团队继续完善北斗二号系统,脚踏实地推进北斗三号卫星的研制、试验各项工作,攻克一系列难关,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

  从2017年到2020年,团队大干苦干,用18次发射将30颗卫星送入太空,两次发射的时间间隔最短只有十几天。谈到当时的状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师、卫星系统首席设计师谢军说:“我们是以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

  从2020年到2023年,团队继续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主动、务实推进自主创新。2020年8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成立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致力于实现卫星通信与导航的融合发展。

  此次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不仅为卫星导航这一重大成果增添了新成就,也推动中国航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

  回顾来时路,北斗系统建成不易,“上新”不易。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不禁感慨:“一个新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注定艰难,尤其是在技术基础薄弱、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披荆斩棘闯出来一条路。”

  踏上新征程,北斗团队梦想激扬,勇毅前行。“北斗人不会止步不前,我们一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力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的感言,也道出了北斗人共同的心声。

  (光明日报北京5月18日电)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9日 08版)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

  • 探洞研学欢乐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2024-10-25 09:16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5 09:12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2024-10-25 09:08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2024-10-25 09:03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4-10-25 09:02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