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之伞护佑航天员天外归来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技之伞护佑航天员天外归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6-05 04:05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亚婧 冯昊 李莉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这顶特大型降落伞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伞衣面积达1200平方米,若在地面铺展开来可覆盖3个标准篮球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

  从2003年神舟五号伴送杨利伟往返天地,到如今神舟十五号“圆梦”归来,这顶大伞连续打开,不仅见证了中国人飞天逐梦的一次次凯旋,也护佑着航天员天外归来的十分平安。

科技之伞护佑航天员天外归来

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发

  十年逐梦,不负华年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平安归来——这是我国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时代首战。

  此后,神舟返回任务连战连捷:

  ——2016年11月18日,大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上空打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

  ——2021年9月17日,大伞在东风着陆场上空打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荣耀回归,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4月16日,大伞再次在东风着陆场上空打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再度凯旋;

  ——2022年12月4日,东风着陆场寒风凛冽,夜间极端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大伞经受住考验,护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落地……

  春、夏、秋、冬,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在逐梦的道路上,经受住四季的实战考验。

  2022年11月29日,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圆梦乘组”踏上载人飞行之旅。

  如今,神舟十五号“圆梦乘组”载誉而归。在大伞成功打开、航天员感受到重力的那一刻,试验队员们脸上的表情终于舒展开来。

科技之伞护佑航天员天外归来

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发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吃透技术才托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迫切要求我国发展载人航天器回收技术。然而,“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回收载人飞船,无论在技术难度还是产品制造和质量控制要求上,都要实现质的飞跃。

  曾有人提议能否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但对方提出了天价转让费。此外,引进技术不等于拿来就可以用,仍需进行大量的试验验证。面对眼前的难题,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摒弃了技术引进的选项,踏上艰难的攻关之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吃透技术才托底”。

  烈日酷暑中,数九寒天里,研制团队一次次爬上高耸入云的试验塔,一次次扎进偏僻难行的山沟,一次次踏入人迹罕至的茫茫戈壁,一次次熬过灯火通明的漫漫长夜……这些不仅考验着团队的技术、协作能力,更是对体力、耐力和信念的极大挑战。

  咬紧牙,不放弃。经过多年刻苦攻关,研制团队先后攻克特大型降落伞设计缝制及验证、可适应多轨道的回收程序控制、伞舱盖防撞气囊等多项技术难关。

  2003年10月16日6时左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大气层。飞船在缓缓降落,大家的心却高高提起——伞开了!飞船速度得到控制!成功着陆!

  “看到杨利伟安全出舱,真是无比激动,那种感觉终生难忘。”谈及当时的场景,大家记忆犹新。

  每一个环节步骤都必须做到一百分

  神舟飞船主伞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整个伞的缝线长达10千米,需要十几位加工人员密切合作3至4个月才能完成。可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儿马虎。设计、选材、裁剪、缝制、质检、包伞、试验……每一个环节、步骤都必须做到一百分。他们说:“航天员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得负责。”

  记不清多少个工作日,在降落伞研制中心,工人们拿着卡尺仔细测量每块布的大小、每个针脚的间距。每顶大伞由1920块楔形小布片组成,载人航天对精度要求高,不能像别的降落伞在大型机械裁床上加工,只能人工剪裁,每裁一次都要反复测量,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废品。

  “嗒嗒”“嗒嗒”……大伞加工现场,20多名缝纫工“埋”在一堆红白相间的伞布中,一边屏气凝神地操作着缝纫机,一边紧张有序地移动着手中的伞衣。“每厘米要缝多少针,要经过严格测试,有精确的数据要求,一分一毫都不能差。”降落伞研制中心的技能大师牛国永强调。

  大伞虽然摸起来软软的,却不能随意团起来放进返回舱,而要整齐有序地叠在伞包中。包伞过程有几十道工序,每一步都不可逆,折叠后的伞衣环幅要平坦整齐。

  包伞时,20多名工作人员排成一排,听着口号一起向前卷动伞衣。伞太大,只能站着包伞,还得时不时弯腰整理伞衣,时间一长,难免腰酸腿麻,但每顶伞都要这样一连干上好几天。

  伞衣和伞绳被装填进伞包后,就该封包了——这个动作必须在压力解除而伞衣未来得及膨胀的十几分钟内完成。“强度不亚于在健身房锻炼两个小时!”有人感慨道。

  完成包伞和封包,并不意味着降落伞就可以上天了,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拿到“通行证”。在回收产品检验人员的眼中,质量可是天大的事。为了一个数据、一条线迹,他们拿着尺子一环一环地看,就连捆扎伞衣、伞绳所用线绳的打结方式和预留长度,也验得一丝不苟。对此,航天英雄杨利伟曾评价:“有这样的伞,有这样的团队,心里就踏实了。”

  让伞花与青春之花一起绽放

  “看到红白伞花绽放在戈壁荒漠上空,我的青春之花也在那一刻绚烂地绽放了。”见证“圆梦乘组”安全返回后,“90后”姑娘、降落伞子系统主管设计师孙嘉璘说。

  在老一辈航天人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在研制返回式卫星过程中,于1973年年底攻克回收系统,尤其是降落伞等技术难关。如今,从无伞到有伞,从无人伞到有人伞,从试验用伞到成熟大伞,我国的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2021年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重大任务密集发射期。同时,神舟载人飞船也开启在研多批并行开展、研制阶段接续交替的任务模式,每年发射2艘。面对新常态,“回收铁军”早已做好准备。

  “有幸参与到空间站工程任务中,让渺小的个人从此充满了动力与活力。我们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继续书写属于飞船回收人的光荣与梦想。”牛国永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光明日报北京6月4日电)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5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