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忆农业机械化专家蒋亦元:誓让稻米颗粒归仓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忆农业机械化专家蒋亦元:誓让稻米颗粒归仓

来源:科技日报2023-08-07 09:47

  蒋亦元关于“割前脱粒”技术的研究手稿。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科学家手稿】

  ◎钟卫宏

  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夏天,在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农作物长势喜人。待到秋日,这里又会换上另一幅田园图景。金黄的稻谷铺满大地,一排排水稻收割机穿梭在稻田里,脱粒、收割、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谷粒、稻秆有序分离,确保颗粒归仓。

  如今东北水稻收割的高度机械化,离不开一位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不辍耕耘的科学家。他历经33年,攻克了国际公认的难题,发明了国际首创的“水稻割前脱粒收获机器系统”。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农业机械化专家蒋亦元。

  20世纪60年代,蒋亦元在香兰农场工作时发现,虽然有联合收割机,但在收水稻时,农民更愿意先人工把稻子割下来,再用机器脱粒。究其原因,是由于使用机器收割,水稻落粒损失严重。一粒米,十滴汗。看着落在土地里的粮食,蒋亦元和辛勤劳作的庄稼人一样痛在心里。切身的经历和黑龙江农垦局的重托,让蒋亦元下定决心开始向“割前脱粒”这一世界农机界公认的难题发起冲锋。

  “割前脱粒”是将传统的“先割后脱”颠倒过来的一种新工艺。这种收获方式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欧洲高尔人对此就有过探索。19世纪中叶以来,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也曾进行过相关研究,国内多个单位也试图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但始终没有结果。

  蒋亦元工作地点远离都市,信息闭塞,缺少资料和设备,只有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和大片的稻田。正是在这种极端简陋的条件下,他开始了“割前脱粒”的研究。面对重重困难,他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努力寻找着打开这一禁区的钥匙。

  为从根源上发现问题,蒋亦元常常趴在稻田中,仔细观察机器作业情况,思考怎样设计机器,总是带着一身泥巴、两手油污,与同事一起讨论样机方案,确定机器总体布局及各零部件结构和工艺,反复计算每一配置的尺寸……

  蒋亦元在日记中曾这样记录了研发试制的情况:“76年4月底讨论方案;5—7月底计划完成设计;到8月3日,距水稻收获仅50天,机器图纸尚未完成,能设计绘图的人员实在太少。”从这寥寥数语中不难看出任务之重,难度之大。紧要关头,他迎难而上,不舍昼夜地分析计算,亲手绘制整机的配置图,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终于赶在1976年9月下旬水稻开镰收割之际,完成了第一代样机的试制,并立即进行田间试验。

  样机开进水稻田,水稻穗头在仿形拨禾轮的扶持下进入脱粒带间隙,迅速被脱光籽粒,穗轴与茎秆依序从中抽出,并立即被割刀切割成条,铺放在田间。成功了!试验证明,样机的作业性能可以满足自动化割前脱粒的需求。

  这台样机的诞生前后耗时三年多,像一支箭矢划破了“水稻割前脱粒”研究领域中凝固良久的沉闷空气。这一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美国著名农机教授亨特博士甚至专门写信说:“我确信它将是为水稻种植者造福的一项重大发明。”

  在一片赞扬声中,蒋亦元没有止步。

  1986年,面对第二代样机研制的滑铁卢,蒋亦元没有气馁。1988年秋,第三代样机诞生了。实验结果令人惊叹:脱粒损失远低于国家标准,谷粒不破壳、不破碎,可做种子用。1999年,第四代样机“4ZTL-1800型割前摘脱稻(麦)联收机”问世。它作业速度快,收获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谷粒损失少,清洁率高。其鉴定结果为“国际首创、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在解决了潮湿、青绿稻秸在切割器上堆积的问题,运输管道物料堵塞的问题以及沉积箱内排料不畅等问题后,“4ZTL-1800 型割前摘脱稻(麦)联收机”向商品化迈出了一大步。

  经过20余年的技术优化和创新,千余张图纸的重新构思、设计,数千个零件的从头研制、组合,蒋亦元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成果。但蒋亦元并没有过多沉浸在鲜花和掌声中,他换上农田鞋,又一次走向田间。他亦希望能有更多的后来者,为颗粒归仓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上海车展:中国汽车品牌引关注

  • 大学里的文创团队 让文物“活”起来 “火”起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