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写“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故事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书写“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8-07 10:10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东院正门,有一座青灰色的泰山石石刻,是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时最受欢迎的打卡新地标。石刻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八个字苍劲有力,诠释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办学使命。它是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今年99岁高龄的王振义院士亲笔书写。

  朴素的八个字,浓缩着一代代师生的人生篇章,也是交医人的“精神铠甲”。今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坚持主题教育与统筹谋划发展战略相结合,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办学使命更加深刻地融入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校园与附属医院扎下理论之根,结出信仰之果。

  “行走的思政课”坚定理想信念

  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石刻出发,途经邹韬奋纪念馆、周公馆、马恩雕像广场、渔阳里、又新印刷所等红色地标,以及承载“上药-交医创新成果”孵化平台的上海医药大厦,抵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黄浦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共一大纪念馆共同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

  余[~符号~],中国免疫学奠基人,撰写第一本医学微生物学专著《病原学》,编写第一本医学微生物学教材《医学微生物及卫生细菌学》,研发我国第一支抗伤寒血清,研制我国第一个麻疹疫苗,在我国第一次用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创立我国第一个免疫学研究机构——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建立我国免疫学领域第一个WHO合作中心……

  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被称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年仅29岁就奔赴战场荣立二等功,20世纪80年代,他带领团队找到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被治好的白血病。他却放弃申请专利,他说:“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有更多的病人得救。”

  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健康篇章上,前辈的红色故事与医学故事的交融,是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让医学生们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感悟“真理的味道”,更加坚定从医的理想信念。

  “行走的思政课”推出以来备受欢迎。“让学生们用脚步去丈量,去印证,去感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距离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最近的高校,不仅是空间上的‘近’,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一代代医学青年的责任担当,紧密相连、同频共振。”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说。

  青春在脚踏实地的奉献中闪光

  在初心故事的感召下,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学生邵崇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还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医疗保障志愿者中的一员。201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方向学生赵鎏丹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是“交医青年说”党史宣讲团成员,立志做青年身边的领学人。她牵头创建上海首个高校急救志愿者服务队,培养青年志愿者82名。“每一次听到听诊器里传来的心跳,握到粉嫩的小胖手,看到孩子们脸上的酒窝,我切实感受到作为一名交医学子、一个新青年、一个年轻党员,守护这座城市的责任与担当。”赵鎏丹说。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众多交医学子毕业后选择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主动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的事业。他们中,有人扎根西部教书育人,有人深入基层投身建设,有人锤炼过硬本领报效祖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选择奋斗的青春,选择一种更有意义、更有远见的人生。

  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定背后,都是爱与勇气。2012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有1301名学生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截至目前,已有9名同学配对成功,完成捐献。

  奋战在最艰苦和最前沿的地方

  在新疆、在西藏、在云南……连续多年,交大医学院响应号召,发挥优势,派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将先进理念和医疗技术“带土移植”,持续助力提升边疆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交大医学院还积极筹措资源,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建设西部地区医疗高地。

  过去不能开展的手术,能开展了;过去看不好的病,能看好了;过去不能常规开展的手术,可以常规开展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发生。记者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践行“以院包科”工作机制,着力打造重点特色科室,为援建地区、医院及科室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实现由“输血供氧”向“造血制氧”的转变。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启动建设“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学术特区”,在人才招聘、考评机制、博士后制度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通过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苏冰课题组等研究团队实现多个“0到1”的突破,聚焦免疫学相关重大健康问题、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中国的免疫学研究逐步活跃于国际舞台。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一代代交医人,不忘学医初心,牢记医者使命,始终奋斗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致力于将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在加快发展、破解难题上,以培养有灵魂、有温度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的能级。

  (记者 颜维琦)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