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陈勇:“咬定ARJ21不放松”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陈勇:“咬定ARJ21不放松”

来源:科技日报2023-08-08 09:45

  陈勇在检查ARJ21飞机蒙皮表面质量。 受访者供图

  陈勇,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总师、ARJ21飞机型号总设计师,长期从事飞机总体气动设计和航空电子系统集成设计研究工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奖项。

  受访者供图

  【总师对话】

  ◎记者 金 凤

  如今,乘客从哈尔滨飞往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又多了一项选择。

  7月28日起,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恢复哈尔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线。这是疫情三年多来,成都航空有限公司首次采用国产ARJ21飞机复航国际航线。

  ARJ21飞机,是中国民用飞机产业的“开路先锋”,是中国第一次全面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商用客机。自2016年6月28日成功实现商业首航至今,ARJ21已经交付超100架,在国内135座城市实现通航,安全运送旅客超过760万人次。

  近日,ARJ21飞机总设计师陈勇接受记者采访,讲述让这架“梦想之翼”飞向高空的光辉历程。

  筚路蓝缕创伟业

  记者:ARJ21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当初,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研发C919大型客机,而是先研制ARJ21飞机?

  陈勇:喷气式支线客机虽然需要满足与干线客机几乎相同的适航安全技术要求,但由于二者的体量不同,研制喷气式支线客机的投入要相对少很多。

  在刚进入21世纪时,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基础还很薄弱,从ARJ21这样的喷气式支线客机起步,可以用相对少的投入建立起相同的技术体系,为我国后期研制大飞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ARJ21飞机最初的研制工作开展得顺利吗?

  陈勇:2002年ARJ21飞机项目立项时,国内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多年没有承担过民机型号的研制任务,人才流失严重,无论是设计人员、制造人员,还是试验试飞人员、管理人员都经验不足,对航空器审定规章和运行规章的研究与理解不够,预先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

  记者:听起来有些举步维艰,您还记得当时遇到过哪些困难吗?

  陈勇:当年,在ARJ21飞机最初的设计方案出炉后,我们发现了几个棘手的问题,比如飞机超重、飞行阻力大等。这让整个团队压力很大。有人怀疑项目还能不能进行下去,也有人觉得方案要推倒重来。大家一度非常迷茫,没有了方向。

  记者:“从0到1”的探索总是最艰难的,您及团队是怎样坚定信心的?

  陈勇:当时,由顾诵芬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对ARJ21飞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专家组认为,最初的设计方案没有根本性问题,可以组织力量集智攻关,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改进优化。这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记者:方向明确了,但“硬骨头”还得一点点“啃”。

  陈勇:没错,当时我们有一句口号——“咬定ARJ21不放松”。我们组建攻关队,吃住在单位,日夜奋战,在国内外做试验,邀请行业内的顶尖技术专家一起把关。比如,在减重方面,我们按照飞机结构强度计算结果,压缩原有的设计冗余,全面优化飞机结构,最终减重约1.5吨;在减阻方面,我们优化机翼细节设计和机尾翼布局,特别是小翼和襟翼支臂整流罩外形,最终达到设计指标。

  经过一年的攻关,技术方案最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记者:熬过了“至暗时刻”,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陈勇:不,挑战并没有结束。2008年11月28日,ARJ21飞机完成首飞后,我们迎来了第二个大的挑战——适航取证,即要按照当时国际最新、最严苛的适航标准对ARJ21飞机进行验证。这是ARJ21飞机投入市场运营前最重要的一场“大考”,对整个团队来说,这也是一次技术大考。

  例如,我们用12轮失速试飞,来验证ARJ21飞机在巡航、起飞、着陆、发动机失效、结冰、故障等各种状态下的失速点和失速形态。我们持续对飞机的失速保护系统进行优化,并通过大量的试飞进行验证,在保证飞机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设计的经济性。

  为研制C919探路

  记者:ARJ21飞机的运营区域主要是哪里?

  陈勇:当初设计的ARJ21飞机运营区域主要在我国西部等边远地区,那里有很多高山、高原,气候多为高温高寒。有人曾开玩笑说,ARJ21飞机干的是“钻山沟、上高原、跑海岛”的苦活、累活。我们希望为这些地区的老百姓提供普惠性的航空服务,同时让ARJ21飞机达到干线飞机同等水平的舒适性。

  记者:要解决鱼与熊掌兼得的问题。

  陈勇:对。比如此前,在国内运营的支线客机大多是每排4个座位,且客舱高度较低。而ARJ21飞机是每排5个座位,客舱宽度更大、高度更高,乘坐舒适度会更好。

  记者:这样的设计会不会增加设计难度呢?

  陈勇:宽敞的空间的确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飞行阻力更大。对此,我们将机翼设计为国际主流的超临界机翼,创新采用了“近距耦合有力干扰”的机体与发动机一体化设计方法,确保飞机有更大的升阻比。

  总之,在研制ARJ21飞机的过程中,我们在国内首次系统完整地建立了民机适航设计和验证技术体系,解决了系统间互联安全性评估等技术难题,掌握了包括高平尾飞机失速、最小离地速度、起落架摆振等多项验证试飞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技术的多项空白。

  记者:ARJ21飞机被视为我国大飞机事业的探路者,ARJ21为C919的发展探了哪些路?

  陈勇:ARJ21飞机从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到正式交付首家用户——成都航空有限公司,用了近一年,这期间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不过,有了ARJ21飞机的经验,C919大型客机完成这一过程仅用了约3个月。

  可以说,ARJ21飞机为C919大型客机的设计研发、试验试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听您说了这么多,感觉ARJ21整个研制过程非常不易,其中有让您至今印象深刻的试验经历吗?

  陈勇:就拿结冰试验来说。在自然状态下,飞机在飞行途中每次结冰的冰型都不一样。而结冰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为保证ARJ21飞机的飞行安全,我们要找到对飞机安全影响最大的,也就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冰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团队成员多次赴新疆开展结冰试验,通过仿真计算、风洞试验、地面和空中自然结冰状态下的试验试飞来积累数据,找到了机翼翼面、发动机唇口和风扇结冰、冰块脱落等的规律,攻克了25项与结冰试验验证相关的技术难题。

  在研制ARJ21飞机的过程中积累的试验数据和总结的试验方法,为C919的试验试飞奠定了基础。C919大型客机在海拉尔的高寒试飞、锡林浩特的大侧风试飞、南昌的溅水和污染跑道专项试验等高难度高风险的重大专项试验试飞,均一次成功。

  大胆起用年轻人

  记者:ARJ21飞机项目带动了哪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整个项目团队又是如何整合产业链资源的?

  陈勇: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对ARJ21飞机进行技术迭代,以提高其竞争力。ARJ21飞机等国产飞机的研制,促进了我国许多学科的发展。

  比如,我们成立了大飞机先进材料创新联盟,联合国内众多高校院所的实验室以及行业重点企事业单位,每年发布新材料领域的技术需求,推进我国大飞机先进材料自主研发,强基础、补短板。

  同时,通过研制ARJ21飞机,我们掌握了飞机航电、飞行控制等领域的关键设计技术,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提升,助推行业发展。

  记者:针对ARJ21飞机研制任务,有关单位是否培养过专门的人才?是怎么培养年轻科技工作者的?

  陈勇:立项后,相关部门整合了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和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在上海进行飞机研制。

  这支研发团队中有不少年轻的设计师。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的关键一招是,让他们迅速上手承担科研任务。在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的带领下,经过历练,年轻人两三年后就能独当一面。他们中的佼佼者,会慢慢成长为总师助理、副总师,成为行业专家。

  记者:民用飞机产业链较长,您及团队如何凝聚共识、整合不同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合作?

  陈勇:民用飞机研制是一个高端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我们自己的研制团队是不可能完成的。在研制ARJ21飞机时,我们联合了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伙伴。

  首先,我们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联合工作队,对型号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项目结束后,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带着研究课题回到学校继续开展研究,助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了该领域的人才培养,为商用飞机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其次,在ARJ21飞机研制之初,我国缺乏适航审定团队。当时,中国民用航空局抽调各地民航局的相关人员,成立了一个ARJ21型号审查组。通过ARJ21的研制,我国也培养了一批适航审定人才。

  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试飞员队伍的建设,从航空公司招聘飞行员,将他们送到专门的学校进行培训;待他们毕业成为试飞员后,再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从而组建了我国的民用飞机试飞员队伍,强化了我国民机试飞能力。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的民用飞机领域现在还存在人才缺口吗?

  陈勇:我觉得现在民用客机人才缺口还较大,尤其是缺乏飞机总体气动设计、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专业人才以及系统工程方面的人才也比较缺乏。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吸引优秀的青年人投身这一领域?

  陈勇:飞机产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一款飞机,需要对飞机进行全生命周期优化和管理。在每一款飞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科研人员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这需要他们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

  这也给年轻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年轻人只要做事情,就能从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大量的研究课题。只要心无旁骛地坚持,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年轻人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近年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每年都会在公司内部,或联合其他企业、协会等发布飞机研制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课题指南,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高校和院所科研人员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申报相关课题。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

  • 全新庐山站正式建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2024-12-10 09:56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2024-12-09 10:11
数据要素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应用深度持续深化,不知不觉间,数据要素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2024-12-09 10:10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2024-12-09 10:08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版路线图认为,CCUS技术将不只是大规模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2024-12-09 10:02
随着504比特真机即将接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并对外服务,该平台将实现算力规模和算力类型双重升级。“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快推动量子计算实用化和商用化进程,为这一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2024-12-09 09:57
“中华环保联合会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目标、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搭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沟通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室主任姚瑞华说,接下来,我们还应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认识海洋、保护海洋能力。
2024-12-09 09:58
目前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保险产品较少,部分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相关专属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探索。
2024-12-06 10:18
新昌县副县长王丽英介绍,当地引导本地企业进入机器人产业蓝海,同时招引一批优质机器人企业落地发展,抢先发力机器人产业链,新兴产业“生根发芽”,近两年研发费用达12亿元。
2024-12-06 10:17
“大雪节气时,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此时自然界阴气极盛,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
2024-12-06 10:17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如何克服这一普遍性难题?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应用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通过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2024-12-06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