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线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成群的鲈鱼在鱼塘里惬意地游动,几只盘旋的水鸟忽地掠过水面,激起一片涟漪——位于洪泽湖岸边的江苏省泗阳县双高渔场里,负责人杜知江正坐在室内拿着手机,查看塘口水温、溶氧和PH值等三项指标有无异常。
“以前想要获得这些数据得人工一个个池子去测量,24个鱼塘测下来得小半天。而且因为不可能一直有人时时刻刻测量,得靠经验投喂饲料、判断是否缺氧,不免出现误差,影响鱼的产量和品质。”杜知江忽地提高了嗓门,“现在不一样啦!数字化喽!”
这家集制种、孵化、繁育、鱼苗、成鱼为一体的养殖场,如今搭上了数字化发展的“快车”——2021年,泗阳县农业农村局投资2600万元建设数字渔业系统,双高渔场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充分享受到了数字渔业的红利。
渔场鱼苗繁育基地的一个个水池内,数万尾小得几乎看不清的鱼苗,或在水底聚集,或成团游动。水面上漂浮的传感器,不断把实时数据传输到渔场平台和江苏省渔业智慧平台。在这个具备视频巡视、水质在线监测、养殖设备智能控制、气象监测等十多项功能的平台上,鱼儿生长形态如何、池水温度是否适宜、水质指标是否正常等都有直观的了解,还能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操控,实现投饵、增氧等操作。
数字化渔业,还给杜知江带来一连串育苗上的“好事儿”:一是能根据鱼苗大小、塘口大小科学配置池塘育苗密度,增加产出效益;二是实现了一年四季都可繁育鲈鱼种苗的突破;三是鲈鱼育苗成活率突破了50%大关,攻克了鲈鱼成活率低的难题。“我们还培育出一个适合洪泽湖区域的国家级新品种‘宿鲈1号’,并且已经开始投放,这个品种在本地的养殖规模得有大概3万亩!”杜知江上扬的嘴角里写满了自豪。
在室外塘口,双高350亩鱼塘同样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养殖设备智能控制、视频监控、水质调控等十余项智能监测系统,技术员通过大屏、电脑和手机就可查看170个传感器实时采集的水温、PH值、气温等数据。杜知江告诉记者,数据不正常的话系统会自动报警,智能传感器也会自动开启增氧机。施肥、撒药和投放饵料,也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现在鲈鱼亩产能达到1300公斤左右,比之前增加了16%。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被“重塑”。在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朱村社区成片的农田里,蓊蓊郁郁的玉米仿若铺天盖地的“青纱帐”,长势喜人。玉米地旁,只见无人机绿灯闪烁待飞,无人机操作手王志海正要执行“飞防”玉米叶锈病任务。只见他点开手机上的专用App,作业地块快速生成坐标,随着启动键按下,无人机嗡嗡着腾空而起,褐色的液体呈雾状均匀地喷洒向绿油油的叶面。“原先人工打药1小时只能打一两亩地,现在一名无人机手每小时能打30多亩,拿着手机遥控指挥着就把活干了!”王志海乐滋滋地“炫耀”。
51岁的王志海是诸城一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这些耕地的“大管家”。种地如养娃,可不是个轻松事!如今,“养娃”的方式更“智慧”,年过半百的老汉也不甘落后!
“现在玉米正处于抽穗期,正是需要喷施叶面肥的时候,这个时期还是玉米青虫、蚜虫的高发期,也是防治玉米黄疸病、叶锈病的关键期,关系着的玉米收成。无人机飞喷施叶面肥均匀、杀虫杀菌效率高、省时省力,节约了用药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2015年110亩农田起步,到成方连片托管耕地10000亩,从单一的种粮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王志海越干越起劲。“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我可是见证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不夸张地说,咱现在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王志海打心眼儿里自豪。
农业数字化技术员、植保飞手……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一批新职业在广袤乡村悄然兴起,很多农民有了新的职业头衔。从靠经验种地,到靠科技种地,当数字技术为农业生产插上“翅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少了苦头、有了奔头和赚头。田间地头,这些头顶新的职业头衔、脚踩田垄的农人,正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动力,为乡村振兴带来澎湃活力!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4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