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植物在工厂里拔节生长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让植物在工厂里拔节生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3-08-31 13:50

  杨其长在植物工厂实验室观察植物长势。记者 王永战摄

  杨其长:1963年生,安徽芜湖人。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设施农业相关研究工作,作为我国植物工厂技术体系研究的倡导者,2002年以来率领团队先后攻克植物工厂光配方及LED光源创制、光—耦合节能环境控制、温室主动蓄能调温与空间立体栽培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工厂技术体系。

  走进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的植物工厂,立架上,一棵棵奶油生菜生长旺盛;一旁,育种加速器实验室里,一株株水稻颗粒饱满……

  “在大田环境下,水稻从种到收要经历120天;在植物工厂,仅需不到60天就可以成熟收割。”杨其长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叮嘱助手王森,“要注意观察水稻生长状况,详实记录实验数据。”工厂内,通过自动化播种、定植、栽培,各种植物拔节生长……

  “让植物像工业品一样在工厂里生产”

  每天一早,杨其长就会来到植物工厂,查看植物生长情况,“植物工厂已经实现了植物智能化生产。”杨其长说。

  不靠阳光、不靠土壤,植物工厂是如何种出蔬菜的?杨其长介绍,“植物工厂是由计算机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要素进行全天候控制的工厂”,这里面需要用到植物光配方、环境—营养协同调控、空间立体栽培等理论和技术支撑。

  提及为何要攻克植物工厂技术体系,杨其长坦陈:“让植物像工业品一样在工厂里生产,是我们的研究目标。”

  出生于安徽农村的杨其长,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小时候在农田里干活的场景:盛夏,水稻金黄。凌晨时分,孩子们跟着大人一同到水田里,手持镰刀,一茬茬地割稻子,直到清晨,经常忙得一身汗水一身泥。“在我的家乡,一年两季水稻,每逢夏收最怕下雨,要抓紧时间抢收、抢种”,杨其长说,经常忙碌一夜,简单吃点东西,又要开始第二天的劳作。

  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让杨其长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艰辛;那时,他就梦想有一天,可以研究出一种新的粮食种植方式……

  1981年,杨其长考上华中农业大学,选择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做毕业设计时,我选择了设计适合水稻田耕作的机器”,杨其长回忆:尽管当时设计的机器比较粗糙,但通过机械设备改造服务农业生产的意识,已在杨其长心中牢牢扎根……

  “不同植物需要不同波段的优化光谱来进行光合作用,这就要逐个尝试”

  大学毕业后,杨其长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生物环境工程专业。“这是农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的,还是设施农业方向。”杨其长说,“在当时,相关专业人才较少,选择这个研究方向,就是希望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毕业后进入中国农科院,杨其长从事起设施农业工程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2002年,他接触到了水耕栽培,即利用营养液培植生菜、水稻等农作物。其间,他曾获得科技部的项目支持,着手研究密闭式人工光植物系统。经过几年攻关,2005年,植物工厂著作《植物工厂概论》出版,这是杨其长根据前期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

  同年,一次访学期间的经历,让杨其长关注到了智能LED光源在植物工厂中应用的前景。当时,杨其长正在荷兰访学。一天,在同事带领下,他看到国外的实验室用红蓝LED光源培植出了绿油油的生菜。“生菜在实验室里长得比外边还好,说明LED光能充分满足植物的光合作用需求。”受此启发,杨其长立即联系国内同事,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搭建了一座LED植物工厂实验室。

  可合适的LED光源十分难寻。2006年4月,杨其长回国后,开始寻求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帮助。时隔不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他们找来了4块价格昂贵的植物LED光源板。利用这一资源,他和同事们开展了大量植物光配方优化试验,寻找合适的光源优化参数……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哪些光谱?研究团队此前并不清楚,“太阳光包括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等波段,不同植物需要不同波段的优化光谱来进行光合作用,这就要逐个尝试”,杨其长说,经过团队不懈努力,终于形成了植物工厂的光配方理论,研发出LED光源创制技术,让植物在工厂内生长成为可能。

  2009年9月,我国第一座智能型植物工厂研制成功。杨其长回忆:“经过团队的周密设计,采取总体设计、分头施工的思路,最终把实验室的成果应用到了工厂生产。”在北京的一座植物工厂,2400平方米的栽培车间内,生菜等长势正旺。“无论外界四季交替、昼夜更迭,植物工厂始终保持着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现场负责人姚放说,生菜在普通土地上,一年只能种两三茬;在植物工厂,一年能种15茬以上,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升。截至目前,我国规模以上植物工厂已达250多座。

  “创立一个新的研究所,就是要边建设、边科研、边出成果”

  杨其长嘴边常挂的一句话是:“创立一个新的研究所,就是要边建设、边科研、边出成果。”

  创建都市农业研究所,王森形容杨其长团队是“飞一般的速度”。2018年3月,杨其长受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委派,到成都筹建都市农业研究所和成都农业科技中心。

  白手起家,从零做起。没有办公和实验条件,杨其长就积极争取中国农科院和成都市委的支持,四处寻求办公楼和实验楼;缺乏实验条件,他又争取到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大学等单位支持,搭建联合实验室。每天上下班,杨其长都和团队成员一起,来回坐近两个小时的地铁,一边关注新所的建设进展,一边保证科研工作不落后。

  研究所是建起来了,但困难又接踵而至。新研究所缺人,怎样招贤纳才?思前想后,他和团队一起,一方面向应聘人员宣传植物工厂和智慧农业等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为农业技术人才争取到了更多人才扶持政策。

  “做这些努力,就是为了更快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出来”,杨其长说,都市农业融合了植物工厂、智慧农业、智能装备、育种加速等前沿技术,实现从实验阶段到应用转化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为此,他联合中国农科院的一些院所单位,举办全国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会议,与农业类企业联建基础实验室和中试实验室,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2022年3月,都市农业研究所的实验楼和办公楼相继建成,杨其长和团队正式入驻;随后,10余支创新团队陆续入驻都市农业研究所,聚焦植物工厂和智慧农业研究。

  在成都温江国际数字设施农业中心产研园,一个个紫红色的集装箱在园区整齐摆放;在监控平台,温度、湿度等各类数据实时显示,智慧系统智能调节LED光亮度和水肥资源供给植物生长,“这是我们打造的移动智慧植物工厂,未来可以放在城市社区甚至任何角落,为都市提供食物产能,同时还可以用于科普、教育、休闲体验等。”杨其长说,研究所已经研究出叶菜工厂、果菜工厂、草莓工厂、育种加速器等植物工厂建设路径,目前,团队已在成都等多地探索建设多形态植物工厂,生产各类果蔬……(王永战)

  记者手记

  潜心强农 泽被万千

  杨其长是个大半生和农业打交道的人,他常笑着说:“自己也是个农民。”从农家子弟到进入农业院校,再到扎根农业科研事业,杨其长潜心为农,只为让农业科技含量更高、产量更多。

  杨其长没有忘记幼时父辈的辛劳。时至今日,杨其长回想起当年抢收抢种的事儿,一幕幕场景仍然难以忘怀。他用大半生实践,只为创造一种可能,就是让植物生长在工厂里,通过高科技调控,让粮食和蔬菜更充分、更精准地生产生长,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杨其长立志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从选择专业到从事科研,他始终牢记要服务大农业。提出新理论、研究新技术,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他牢记“国之大者”,勇于承担,一步步攻克难关,将实验室成果推向生产实践,以期泽被万千百姓……让我们为杨其长这样奋战在农业强国一线的科学家点赞,并向他们致敬!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