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举办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举办

来源:光明网2023-10-17 10:36

  10月13日上午,“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线下赛在福建晋江国际会展中心开赛,此次大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RoboCup中国委员会、晋江市政府、泉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与培训部、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中共晋江市委人才办、晋江市科学技术局共同承办。

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泉州市副市长汪志红,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二级调研员裴天养,泉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史思泉,中国自动化学会领导及专家李少远、邓志东、曹其新、陈卫东、郑志强、李实等,晋江市领导王明元、林仁达、许宏程、陈友爱、张勇等出席开幕式。

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举办

  泉州市副市长汪志红表示,泉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出台机器人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打造机器人产业园,搭建创新平台,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等基础支撑能力,助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机器人大赛在泉州晋江举办,为我们带来一场高规格的行业盛会,也为我们提供了推动产业跃升的重要契机。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发挥影响力、号召力,给予泉州机器人产业发展更多的关心、指导,多提宝贵意见;诚挚欢迎大家多来泉州考察指导,推动更多好成果、好技术落地转化。泉州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也将全力“搭好台、铺好路”,进一步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举办

  受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委托,晋江市市长王明元在致辞中指出,机器人是当前科技变革的最重要领域之一,正在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新兴赛道。真诚期盼各位老师、选手以赛事为媒、科技作桥,在这里互学互鉴,碰撞火花,迸发灵感。诚挚邀请大家在比赛之余,在晋江多走走看看,切身感受品牌之都的发展脉搏,体验闽南文化和美食的独特魅力,在这里不仅赛出风采,更留下美好回忆。真心希望广大机器人爱好者选择晋江、创业晋江,以饱满的科技热情和探索精神,在这里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晋江将提供最全面保障、最贴心服务,让大家在广阔的创新蓝海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举办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李少远表示,中国机器人大赛作为最好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一直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宗旨,近些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走向相关科研、企业岗位,大赛的规模及影响力也逐渐扩大。祝愿所有参赛队员发扬“团结、创新、拼搏”的科学精神,文明比赛、奋力拼搏、夺得佳绩、收获硕果,在晋江度过愉快的时光。

  本次大赛为期三天,吸引了来自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在内的260所学校、共计的1084支队伍参加报名人数超过5000人。本次大赛共大学组24个大项、52个小项;青少年组5个大项、1个小项,产生了66支冠军队伍、60支亚军队伍、 54支季军队伍。

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举办

  赛事期间,晋江市将以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为契机,以“以赛促产、以赛兴城、以赛留人”为指引,聚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对接,邀请行业大咖开展主题演讲、技术推介,通过举办空间机器人专项赛启动研讨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全体委员代表大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相关领域高端论坛等一系列学术及产业对接活动,让广大企业与智能制造前沿技术深度对接,感受人工智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无限可能,助力晋江产业点燃“新引擎”,驰骋“新赛道”。

  此外,现场设置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遇见市集”,为来宾献上一场具有闽南韵、海丝风、时尚潮、文化范的文旅盛宴;以及“晋江有约 职等你来”人才供需洽谈会专区,为参赛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

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举办

  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是目前中国影响力最大、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机器人学科竞赛之一,是我国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学术大会和科普盛会,是当今中国智能制造技术和高端人才的重大交流活动。赛制为每年举办一次,从 1999 年开始举办首届比赛以来,已经连续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合肥、苏州、济南、中山、兰州、 长沙、绍兴、南京、天津、洛阳等城市连续举办24届。大赛于2020年2月成功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

  作为人工智能、自动化、智能制造、机器人等相关领域的国际性科普活动,大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当地自动化科学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繁荣发展、普及推广、人才培养;通过主办以顶尖科技为核心的交流活动,能够夯实区域产业定位,可以产生极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推动当地人工智能领域产业结构优化。此外,大赛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形成技术、人才和资源集聚优势,壮大机器人产业规模,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