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代文献里的“机器人”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古代文献里的“机器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10-27 03:30

  作者:赵运涛

  最近,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上,我国科幻作家荣获雨果奖。这是我国科幻作家第三次摘得世界科幻领域最高奖项。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典籍,会蓦然发现,我国古人就有着脑洞大开的想象力,他们的科幻能力和创造能力一点也不弱。现在流行人工智能“机器人”,其实我国古人就有相似的创意和想象了。在这个世界最高规格科幻盛会在中国举办之际,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各个朝代古人想象中和实际制作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

  大约成书于汉代的《列子》中写了一个周代的故事。一位叫偃师的人给周穆王造了一个“机器人”,会唱歌跳舞。在给周穆王表演的时候,它偷偷向周穆王左右侍妾抛媚眼。周穆王大怒,要杀偃师。偃师慌忙解释说,这是假人,不信拆开看看。拆开之后,周穆王发现,“机器人”是由革、木、胶、漆、白、黑、丹、青制成的,肝胆、心肺、脾肾、肠胃,筋骨、肢节、皮毛、齿发等都是假的。当周穆王把它的心拿出来,它就不能说话了,把肝拿出来,它就看不见东西了,把肾拿出来,它就不能走路了。如此看来,这个机器人极为高级。五脏与身体活动能力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的认识。

古代文献里的“机器人”

  汉代画像石中的“计程车”——“记里鼓车”是古人发明的测算里程的计量工具。作者供图

  周穆王是西周的,再来看一则东周的。《拾遗记》记载,周灵王时期,有叫做“机妍”的玉人,能够自己转动。

  再来看看秦朝的“机器人”。汉晋时期的《西京杂记》记载,刘邦进入咸阳宫,在秦朝府库中发现不少珍宝,其中就有十二铜人,都有三尺高(按秦尺,70厘米左右),在同一张席子上。每人持一种乐器,或琴或筑或笙或竽。铜人衣服华丽,如真人一样。席子下有两根铜管,上边的管口离地数尺,从席后伸出。其中一根管是空的,一根管里装有手指那么粗的绳子。一个人吹空管,一个人扭动绳子,琴筑笙竽就会一齐鸣奏,和真人所奏音乐没什么两样。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汉高祖刘邦征讨匈奴,在平城被围。谋士陈平想了一个计策,他知道匈奴首领的妻子爱吃醋,于是制造了一个美女“机器人”在城头跳舞。果然匈奴首领妻子看到后,以为是真人。她担心攻下城池,单于会纳此女为妾,影响自己的地位,于是劝单于退兵。就这样,陈平靠着这个跳舞的“机器人”,解了刘邦的平城之围。

古代文献里的“机器人”

  李嵩的《骷髅幻戏图》表现了宋代特别兴盛的民间伎艺“傀儡戏”,画中描绘了大骷髅操控小骷髅的场景。作者供图

  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汉代李子长发明了一个木头人,可以断案,把犯人带到它面前,如果有罪,这个木头人就不动,如果无罪,被冤枉了,这个木头人就站起来摇头。

  《三国志》记载,一个叫马钧的人改进了一套进贡来的、不会动的杂技木人。他用木头做齿轮,设机关,用水作动力,这套杂技“机器人”在戏台上可以奏乐跳舞。还有打鼓、吹箫、叠罗汉的,有丢木球、掷剑、走绳索、翻筋斗的,动作灵活。“机器人”还能坐堂审案,做出舂米磨面、斗鸡等各种各样的动作。

  《晋阳秋》说,晋代的区纯制作了一个木房子,又制作了一个木妇人在其中。人一敲门,妇人就会来开门,行完礼,就又进去,把门带好。他还做了一个饲养老鼠的游戏器具,四四方方的一个盒子,开四个门,每个门前都有一个小木人,把四五只老鼠放进去,老鼠要出门,木人就会用槌锤老鼠,每个门都这样,老鼠永远出不来。此外,他还做了一个可以自动加工粮食的小木人,可见其心灵手巧。

  唐《朝野佥载》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兰陵王聪慧过人。他制作了一个会跳舞的“机器人”。每次宴会时,兰陵王想要劝谁喝酒,他就能控制这个“机器人”捧着酒杯向对方作揖劝酒。人们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古代文献里的“机器人”

  戴进的《太平乐事图·观戏》展现了明代人看傀儡戏的场景,戏台上的小“机器人”惟妙惟肖。作者供图

  隋朝第二个皇帝杨广,在登基之前和文士柳抃就是好友。《隋书》记载他登基之后,因为礼制原因,有时不便把柳抃召进宫内。杨广于是命人照柳抃的模样做了一个仿真“机器人”。装上机关,这个机器人能坐能站,还能叩拜。杨广每次在月下喝酒,想起自己这个好友时,就让人把像柳抃的“机器人”取来,与他一起对饮欢笑。这个“机器人”有点克隆人的水平了。

  旧题唐颜师古撰《大业拾遗记》(大约成书于宋代),记载隋炀帝和群臣一起欣赏《水饰图经》上记载的各种水力机械“机器人”:有神龟背着八卦从黄河里爬上来献给伏羲,河图洛书的故事,有大禹治水、姜嫄履迹、武王伐纣、吕望钓磻溪、刘备渡檀溪、周处斩蛟、秋胡妻赴水、屈原沉汨罗水、巨灵神手劈华山、巨大鲸鱼吞舟船等七十二种故事。上面的人物、动物都会随着水的流动而活动,简直就是古代的电视机,节目属于影视频道。还有艺术频道,书中记载有的小船,上边有木人演奏乐曲,有的木人击磬,有的弹筝,有的鼓瑟。还有的木人表演各种杂技,如舞剑、爬竿、掷绳等。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还有倒酒的“机器人”,在劝酒的小船上,一人拿着酒歪立于船头,一人捧酒钵站在后边,一人在船后撑船,两人在中央划桨。酒船到了客人面前就会自动停住,船头拿酒的小木人就会把酒递给客人,然后客人接过杯喝酒,把杯子还回去,小木人就接过杯子,转身从捧着酒钵的小木人那儿拿过来木勺,再将空杯斟满酒,然后划向下一位客人。斟酒“机器人”的小船总能找到需要酒的客人,定位异常准确,而且行驶比较快。当载着各种传说故事的小船沿岸绕池一周时,斟酒船已经绕池三周了。

  唐代还有劝酒的“机器人”。唐《朝野佥载》记载,有个县官叫殷文亮,他喜欢制造一些小玩意,且喜好喝酒。有一次他制作了一个身着华丽服饰的木人。和朋友们聚宴饮酒时,这个小木人就会按照次序给客人斟酒、敬酒。如果你酒杯里有酒,没喝完,他会识别出来,就不斟酒。殷文亮还制作了一个女“机器人”,可以唱歌和演奏乐器。如果你酒没有喝完,她就连唱带吹地催促你继续饮酒。

  唐《朝野佥载》还记载,有一个叫杨务廉的人,制作了一个木僧,这个“机器人”手里拿着一个碗向人们乞讨,碗中的钱满了,就会触发机关,木僧就说“谢谢布施”。大家都想听他说话,于是一天内,杨务廉靠这个投币“机器人”就获得了数千钱。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代水上表演的“机器人”。船上有白衣小木偶人钓鱼,过一会儿真钓上活着的小鱼一条。“又有一小船,上结小彩楼,下有三小门,如傀儡棚,正对水中。乐船上参军色进致语,乐作,彩棚中门开,出小木偶人。小船子上有一白衣垂钓,后有小童举棹划船,辽绕数回,作语,乐作,钓出活小鱼一枚,又作乐,小船入棚。继有木偶筑球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谓之‘水傀儡’。”

  刘若愚《酌中志》详细介绍了明代“机器人”的故事表演。明代盛行表演的剧目有英国公(中国古代爵位)三败黎王,孔明七擒孟获,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

  清初《虞初新志》记载,黄履庄七八岁的时候制造了一个长寸许的小木人,把它放在桌子上,就可以自动行走,木人的手脚也能自己动。清代《聊斋志异·木雕美人》中写了这样一个木雕美女,有一尺多高,穿着艳丽的衣服,跟真人很像。给狗安上一个小鞍子,她就可以骑在真狗的身上,把狗当成马表演各种马术。比如脚踩马镫,蹲藏到狗肚子一侧,从狗腰向狗尾滑坠,抓住狗尾飞身上狗,或者在狗背上跪拜站立,变化灵巧而不失手。她还会和另一个木雕男子一起表演昭君出塞的故事,木雕男子帽插野雉尾,身披羊皮袍子,跨在另一只狗身上跟在木雕美女后面,木雕美女扮演的昭君频频回头张望,男子则扬鞭追赶,跟真人表演一样。

  清《埋忧集》记载了一位茅山道士,一个叫戴旷如的村民向他学习法术,道士从怀里拿出一个小竹筒给他,告诉他,要是有什么问题,对着竹筒询问,从中就会出来一个小人为你解答。戴旷如试了试,念动咒语,果然从竹筒中出来一个二寸许的小人,他跳在地上,瞬间长丈余。这个竹筒有点像“语言音响”,或者是我们手机上的语音机器人了。

  这些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机器人”,有些是确实存在的,是古代科技水平的一种体现,有些可能是出于“想象”,属于科幻范畴。总之,从历代记载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在科技上并不缺乏瑰丽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动手能力。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7日 16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