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他89岁还坚守讲台

来源:光明日报2023-11-21 09:18

   【追思】

  大连理工大学日前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钟万勰,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12日在大连逝世,享年89岁。

  先生长逝,令人黯然。那些讲课的音容、座谈的笑貌,一幕幕都仿若昨日。就在今年2月20日,钟万勰还为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的研究生们上了“开学第一课”。89岁的钟万勰,虽抱恙仍提前半小时站上讲台,整理好课件,给学生们分发课本。一手翻阅课件,一手撑着讲台,拐杖被放在一旁,直到学生们再三劝说,他才坐了下来,完成这堂90分钟的大课。

  考虑到钟万勰的身体情况,学校并没有给他安排讲课任务,但他坚持不肯离开教学一线,始终与青年教师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今年夏天,他还曾与青年教师座谈,共话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那些谈笑风生的画面还历历在目,钟万勰却突然离开了。“一位有风骨的科学家。”悲伤之余,大家异口同声。

  钟万勰1934年2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实习员。1959年,钱学森将他派到中国科技大学担任理论力学的主讲教师。1962年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先后任讲师、教授、工程力学研究室主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万勰长期从事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理论、算法和软件的自主创新研究,致力于相关新兴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取得了多项我国原创的、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引领和带动了国际计算力学学科发展,是我国计算力学学科和计算力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推动我国工程设计进入计算力学时代的先驱之一。

  钟万勰治学严谨,勇于自主创新。20世纪60年代,他开展了核潜艇耐压壳体锥柱结合壳体稳定性设计研究,确保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潜水。70年代,他领导“上海小分队”,开展了从平面框架、空间网架、薄壁杆件到升板结构、国家水塔标准图系列中的三维力学分析研究与程序编制;先后领导研制开发的JIGFEX、DDJ-W及DDDU等国产集成程序系统,成为工程师手中得力工具。80年代,他提出了参变量变分原理,并解决了弹塑性、摩擦接触、润滑等一批非线性计算问题;主持研发的通用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成为我国代表性的CAE软件系统,为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事业奠定了技术基础。90年代以来,他将哈密顿数学理论引入弹性力学,提出了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的模拟理论,开创辛数学方法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提出和发展了最优控制与鲁棒控制的辛几何数值方法、动力学系统分析的精细积分算法、分析结构力学理论等,形成了一个富有发展潜力的全新对偶模拟体系。钱学森曾致信他说:“是您使弹性力学的工程计算体系适应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要求,真是立了大功!”

   “行成于思毁于随,要敢闯!”这是钟万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离散辛数学”体现了他“不唯洋是尊”的治学思想。后来,他追根溯源,把这一发明返璞归真到“祖冲之方法论”上,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钟万勰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天职和使命。他将毕生所学和创新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批批学生和年轻科研人员,教导他们树立民族自信,紧扣国家所需,紧跟时代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强化学科交叉,拓宽研究领域,勇当科研“闯将”。即使在耄耋之年,他仍坚守三尺讲台,亲自撰写讲义,讲授“离散辛数学”。他所培养的数十位中青年科研骨干,已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

  先生远去,风骨长存。那些与钟万勰相见、相识、相交过的人,都感叹他“亲切和善”“谈起学术眼神澄澈笃定”。他的学生和同事们则将思念之情,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对老师最好的纪念,便是像他一样,心怀家国,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努力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记者 吴琳)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孔子一辩》新书首发

  • 宁夏银川:倡导全民阅读 共享读书乐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2025-04-21 10:12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2025-04-21 09:19
不仅是花粉,杨柳树的种子、悬铃木的果毛等形成的飞絮,可能携带过敏原,也给人们带来困扰。
2025-04-21 09:18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硬科技”企业送去“及时雨”。
2025-04-21 09:14
值得一提的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2025-04-18 10:03
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坚持面向应用,面向生产一线,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工科人才——这是教育的有力支撑。
2025-04-18 09:36
春耕正忙,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为稻田积蓄肥力。
2025-04-18 09:29
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
2025-04-18 09: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来到禄劝县第一中学,为现场600名初中学生作当日首场讲座。
2025-04-18 09:23
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主泵成功吊装就位,这标志着“玲龙一号”进入系统安装关键期,为后续机组调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5-04-18 09:22
瞪羚企业在中国的实践始于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推出的“瞪羚计划”,旨在通过金融支持帮助高成长企业跨越初创期困境。
2025-04-18 09:21
文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也必须紧扣文化的特殊属性,把握好正确的方法原则。
2025-04-18 09:20
儿童是嗓音障碍的高发群体,更应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2025-04-17 10:36
大数据若停留在实验室,便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目标是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再升级为决策支持。
2025-04-17 10:30
面对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我们亟须构建完备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
2025-04-17 09:30
立足经验,破解问题,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2025-04-17 09: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