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追日“夸父”正改写太阳科研面貌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追日“夸父”正改写太阳科研面貌

来源:科技日报2023-11-22 10:20

  2022年9月,一条蜿蜒曲折的“太阳蛇”以170公里/秒的速度滑过太阳表面。

  太阳轨道飞行器于2022年2月15日捕捉到一次巨大的太阳喷发。

图片来源:太阳轨道飞行器团队

  科学家研制出的太阳探测器,正作为人类的“眼睛”,以前所未有的近距离凝视太阳。这些追日“夸父”的观测,正在改写科学家对太阳的理解。

  英国《自然》网站援引美国西南研究所太阳物理学家丹·锡顿的话指出,人类正身处这个领域研究范式发生转变的时刻。

  各自精彩

  太阳风暴会在两极形成绚烂的极光,但其有多美丽就有多危险,它可让高能粒子波席卷地球,破坏通信并摧毁电网。2022年2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新发射的49颗通信卫星中,就有38颗坠落地球。因为一场太阳风暴导致地球大气层密度增加,对卫星产生了额外的阻力,将其拉出轨道。

  为了解太阳活动并预测其对地球的影响,多年来,科学家建造了各种太阳探测器:有些位于地球轨道;另一些则驻扎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或远离地球轨道,以更好地了解太阳风暴何时到来。但直到帕克太阳探测器(2018年发射)和太阳轨道飞行器(2020年发射)开始“追日”,人类才能近距离凝视并观察太阳。

  今年9月2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的、身价15亿美元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在绕日飞行过程中,以635266公里/小时的速度穿越太阳系,打破了其3年前创下的586863.4公里/小时的纪录,成为迄今人类制造的最快物体。它还同时创下离太阳最近新纪录:其距太阳表面仅726万公里。位于其附近的、由欧洲空间局和NASA携手研制的太阳轨道飞行器见证了这一壮举。

  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CfA)的太阳物理学家凯瑟琳·里弗斯指出,帕克太阳探测器处于一个环形轨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离太阳越来越近,使它能够掠过太阳的大气层,在比以往任何航天器都更近的距离内测量太阳的粒子和磁场。太阳轨道飞行器则在较远的轨道上飞行,但它拥有高分辨率相机,可显示明亮的太阳耀斑、微小的等离子体喷流和太阳的其他细节。

  并肩作战

  这两个探测器大多数时候“各自为政”,但偶尔也会并肩作战。太阳轨道飞行器项目科学家丹尼尔·穆勒指出,2022年6月,这两台探测器处于特别有趣的对齐状态,开展了联合观测,首次测量了温度从太阳表面上升到其大气层的速度。

  此外,2021年4月,太阳轨道飞行器在与帕克太阳探测器“会师”的途中,捕捉到了来自太阳背面物质的喷发。几个小时后,一股带电粒子的浪潮吞没了帕克太阳探测器。这两台探测器近距离测量,使科学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细节追踪物质喷发,阐明这些喷发是如何开始和演变的。CfA天体物理学家塔蒂亚娜·涅姆布若指出,太阳轨道飞行器能识别出太阳喷发的特定区域;帕克太阳探测器在喷发冲过航天器之前拍摄了日冕物质抛射的照片,这是首次进行此类测量。

  对太阳物理学家来说,更令他们兴奋的是2022年9月的太阳爆发,这是有记录以来速度最快、能量最强的太阳爆发之一。2022年9月5日,一条蜿蜒曲折的“太阳蛇”以170公里/秒的速度滑过太阳表面,这一壮观的景象正好被太阳轨道飞行器捕获,当时它正在近距离探测太阳。科学家解释称,这条“蛇”其实是一“管”凉爽的等离子体悬浮在太阳较热的大气磁场中,是随后爆发太阳磁暴的先兆。

  逡巡数小时后,这条“蛇”的发源地爆发了太阳磁暴,将数十吨等离子体喷射到太空中。这些日冕物质抛射几乎直接击中了帕克太阳探测器,但这款航天器经受住了考验,并在几天后向地球传回“一切顺利”的信号。

  科学家一直在分析这次喷发的观测结果。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太阳物理学家、帕克太阳探测器首席研究员努尔·拉乌阿菲表示,这一事件的细节、复杂性和暴力程度,以前从未见过,令人印象深刻。

  前赴后继

  除上述两款“网红”太阳探测器外,还有一些太阳探测器也不甘示弱,正在或拟对太阳开展研究。例如,印度的“Aditya-L1”太阳探测器于今年9月发射,在之后4个月内将行驶约150万公里,最终进入围绕第一拉格朗日点的轨道,这个位置允许连续观测太阳,为观测太阳活动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丹尼尔·井上太阳望远镜坐落于美国夏威夷毛伊岛,高4米,于2020年投入运营。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高级科学家亚历山大·特里奇勒指出,只要有可能,井上太阳望远镜就会在帕克太阳探测器靠近太阳的同时进行观测。此外,井上太阳望远镜去年也与太阳轨道飞行器携手,研究了太阳的同一片区域。相关数据仍在分析中。

  特里奇勒表示,太阳轨道飞行器将继续运行至少7年,其轨道离太阳会越来越近,因此它将更多地俯视太阳的两极而非赤道。帕克太阳探测器距离太阳大气层最近的一次飞越将在2024年12月到来,未来几年科学家将获得大量新发现。(记者 刘霞)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