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AI时代:让创造力与AI共舞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AI时代:让创造力与AI共舞

来源:光明网2023-11-24 11:19

  作者:王红丽、李振(华南理工大学

  从智能家居到智慧诊断,从智能汽车到算法管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已经在各个层面上融入我们的生活。近两年,AI技术水平更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进化速度,以ChatGPT为首的一系列生成式AI的出现让AI将不仅在重复性劳动领域大显身手,更在传统上人类主导的创造性脑力劳动领域大放异彩。譬如AI已经能够设计的符合时尚潮流的服装,生成符合平仄韵律的诗词歌赋;AI画作更是已经在艺术博览会上击败人类获得最高荣誉。这显示出AI在创造性领域的惊人潜力。当下,AI已经展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创造力”。

  长久以来,创造力都被认为是人类独享的宝贵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地球上其他生灵的重要特征之一,更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然而,当AI开始创作出与人类无异甚至更为工整的文章时,当AI开始创作以假乱真甚至更为精美的画作时,人类能否继续独享“创造力”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面对AI展现出的这种“创造力”像是悬在人类创造力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AI将会对人类创造力产生的冲击?AI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应该如何避免人类的创造力被AI磨灭?又应该如何让人类的创造力与AI共舞?

  人类的创造力目前依然无可替代

  首先,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AI参与创造性的活动固然令人震惊,但AI生成作品的能力依然建立在人类创造力的基础上。尽管AI可以生成文章、画作甚至音乐,但其背后的原理更像是在海量素材的基础上拼接修改。也就是说,AI的“创作”更像是对已有数据进行加工,而不并非真正原创。更进一步来说,不管AI多么先进,它展现出来的所有能力,从设计到执行,都是建立在人类为其制定的算法和输入的数据上。因此,无论AI所展现出的创新多么引人注目,从其生成参考的素材到执行所需的算法,源头仍然是人类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不管是国家间的角逐还是个人的成功,真正能够让一个国家或个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依然是人类自身的创造力。目前,AI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激发创造力以及提升生产效率。但仅仅是使用AI技术不足以确保个人和国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这是因为随着AI技术逐渐普及,使用人工智能并不能带来额外优势。使用AI更多地是为未来的竞争划定了新起点,新的标准。只有当个人和国家能够将AI正确使用,结合自己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总的来说,哪怕AI已经展现出了“创造力”,但在未来的竞争中真正能够带来优势的仍然是人类自身的创造力。

  AI将极大地助力人类创造力实现飞跃

  AI已经在提高人类创造效率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在多数情况下,个人或团队要完整地构建并实现一个创意所花费的精力是巨大的。越是新颖的创意,收集、分析、理解资料和信息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成本越高。大量重复、繁琐、机械的工作占据个人的时间和经历,使其真正投入创造性工作的时间被大量挤占。此时,AI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成为助力人类实现创造力飞跃的关键。笔者认为,AI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助力人类的创造力实现跃升:第一,在创意生成阶段,AI能够在创意的生成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灵感的火花;第二,在创意发展阶段,AI能够加快创意迭代以及付诸实践的速度。第三,AI能够根据创作者需求从其背后庞大的数据库中检索信息,跨越知识壁垒为创作者提供所需信息。

  在实践中,AI上述的三种机制表现在具体两个方面:全新的工作流程和创作工具。例如,设计师不需要再耗时耗力手工绘制众多注定废弃的草图,而是可以指挥AI快速生成设计草图,这让设计师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作品构思中;编程人员不必再耗费精力去逐行理解长长的代码,而是可以使用代码解析AI理解复杂代码并查找错漏。通过革新工作流程,创作者能够在AI的帮助下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创意和设计上,让创作者的工作流更为变成纯粹的创作过程,并且打破创作壁垒,从而进一步激发自身创造力。

  实现人类创造力与AI共舞的几点思考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同时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机遇,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不论你对其抱有怀疑、忧虑还是期待,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入我们的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早些年的计算机、移动电话到今天的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技术始终伴随着我们,逐步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如同远古时期的火、工业时代的电,再到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和网络,都经历了从不被理解到被广泛接受的过程。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同样正在经历逐步被大众接受的过程。对此,笔者认为只有尽早了解AI、理性看待AI并且合理使用AI,才不至于从这样一次新的技术浪潮中被淘汰。

  首先,普罗大众要想正确认识和对待AI,政府必须担起责任并做好引导工作。在宣传上,政府对AI的态度和宣传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众对AI的认知。官方正确的宣传是消除大众对AI的恐惧,帮助民众理性看待AI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对AI应用的主体进行规范。也即政府应该出台指导企业规范使用AI的政策指引,引导企业研发、应用安全、可控、透明的人工智能。

  此外,学者们对于认识AI对人类创造力的影响也身兼重任。当人类与AI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长期与AI共存的状态会对人类的创造力产生何种影响?人类的创造力是否会被AI潜移默化地磨灭?AI又可以通过哪些设计更好地助力人类的创造力?这些是有待学者们思考和观察的问题。

  最后,在当下AI崛起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必要正确认识并积极拥抱AI。现如今,AI已经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各种类型层出不穷的AI在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很多人的工作造成了威胁。这是因为当下AI技术尚未全面普及,其底层技术离大众依然遥远,AI尚不能成为每个人的生产力工具。但AI不应该被神化为大公司和专业技术人员独享的“魔法”,AI也不应该被贬低为仅仅是对人类拙劣的模仿。随着AI技术愈发平民化、易用化,AI将会成为每个人手上的“普通”工具。

  警惕对AI的依赖以及滥用

  一方面,过度依赖AI将成为人类创造力的巨大阻碍。AI具备相当高自主性,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沉浸在由AI提供的各种便利中。虽然正确使用AI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创造力,但个体过度依赖AI,那AI就可能成为制约创造力的“毒药”。另一方面,AI剽窃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知识产权难题,AI生成的文章、画作以及音乐作品并非真正原创。但传统定义下的知识产权难以应用于经过AI融合改编后的作品。笔者认为,解决AI滥用问题需要同时从技术鉴定和法律规范两方面着手。

  总的来说,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人类创造力与AI共舞的世界。只有当我们正确理解AI、积极拥抱AI并合理使用AI时,才能确保在这个AI的时代让人类的创造力再次飞跃。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