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产大乙烯成套技术探路者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国产大乙烯成套技术探路者

来源:科技日报2024-03-04 10:09

  【国家工程师】

  实地调研、项目讨论、技术验证……一开年,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原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来勇就开启了马不停蹄的节奏。

  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张来勇扎根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和工程建设一线,为我国乙烯等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关键成套技术的研发、应用、设计和项目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名工程师,能够参与并实现国产大乙烯的两次跨越,潜心尽力铸造‘国之重器’,是我们这一代化工人的幸运。”张来勇说。

  由使命感和责任感驱动的砥砺奋斗,成就了张来勇所说的“幸运”。

  1988年,张来勇硕士毕业入职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他从老师傅那里了解到,当时我国乙烯工艺技术、重要装备甚至工程设计都靠引进。两年后,张来勇被派往意大利交流学习,对方先进的工作方式和设计理念让他更直观地认识到了我国石化行业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是世界上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有机化工基础原料之一。乙烯产能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乙烯消费大国,但直到21世纪头10年,大部分乙烯产品仍依赖进口,扩大乙烯产能迫在眉睫。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乙烯工艺技术!”张来勇在工作笔记扉页上写下这句话。从此,攻关乙烯工艺技术就成了张来勇毕生的目标:“就是因为我们缺,所以才要选择它,并把它做强。”

  随着石化行业自身技术基础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增强,我国在小规模裂解、分离技术和设备方面逐步实现了国产化,但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国产化始终没有突破。

  闯关破局之战于2008年打响。当年,中国石油决定设立“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重大科技专项,以大庆石化公司新建的60万吨/年乙烯装置为依托,实施乙烯技术国产化。

  项目被列入国家专项工程,已成长为总工程师的张来勇担任项目长,带领团队从机理探究、工艺技术研发、工程化及关键装备国产化等方面逐步开始研究。

  “设计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考虑,还要照顾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生产装置停下来,一天的损失可能就是上千万元。”张来勇带着大家一门心思扑在研发上,节假日也不停歇。

  努力没有白费。2012年10月5日,国内首套采用自主技术建设的大庆乙烯装置一次投产成功。中国实现了大型乙烯成套技术的“从无到有”,且各项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指标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因此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乙烯全套技术的国家。

  张来勇的脚步没有停止。在此基础上,张来勇和团队持续深耕自有技术,除了传统石脑油原料,还掌握了把气体、重质液体、煤基石脑油和甲醇等多种原料变成乙烯的本事,这宣告着我国乙烯技术跨入2.0时代,同时形成了七大系列40余项成果。

  其中,百万吨级乙烷裂解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长庆、塔里木两个乙烷制乙烯国家示范工程,投产仅一年,已实现利润20多亿元。150万吨/年超大型多种原料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世界级石化基地、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

  如今,面对“减油增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和“双碳”目标加速落地,张来勇把“主意”打到了裂解炉加热方式以及攻关高端聚烯烃新材料技术上。

  乙烯装置的能量在裂解炉区消耗3/4,并进行碳排放,所以控制裂解过程中的能耗和碳减排是关键。“过去乙烯裂解用烃类燃料,我们正在开展用绿电加热裂解的研究。”张来勇算了一笔账,以120万吨乙烯装置为例,如果换成绿电加热裂解,二氧化碳排放基本为零,年减少二氧化碳约200万吨。

  “这是我们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课题,也是乙烯三期攻关要解决的问题。”张来勇说,“我们将一如既往、一心一意地做好这项工作,继续向国家和人民交出高分答卷。”(记者操秀英)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藏定日县地震:心理服务暖童心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