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让森林“粮库”更丰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技让森林“粮库”更丰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4-03 09:25

  【一线讲述】

  开发森林食品拓宽了百姓食物来源,也推动了富民产业发展——

  科技让森林“粮库”更丰盛

  编者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明确提出要“开发森林食品”。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显示,2023年,以经济林为主体的森林食物产量达2.26亿吨。森林食物已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丰产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指导帮助。本期带您了解几种森林食品,并把它们背后的故事讲给您听。

  大学生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舞阳社区种植油茶苗。新华社发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内,工作人员在采摘蓝莓。新华社发

  河北省遵化市西三里镇农民在果园收获板栗。新华社发

  长江大学核桃科技特派团队员刘利平博士(右一)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安绕镇热果村一株古核桃树下指导学生。新华社发

  “土疙瘩”变身“金豆豆”

  讲述人:福建省建瓯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黄鸿青

  锥栗长得不起眼,却有着糯、甜、香的独特风味。古书记载,锥栗原产于建瓯西乡,也就是今天的龙村乡,人工栽培始于汉代。明代时,这小小的“土疙瘩”成为贡品,以“贡闽榛”闻名一时。如今,它更是变身成了“金豆豆”。

  建瓯位于福建北部,林业资源丰富,素有“绿色金库”之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资源条件为锥栗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由于这里山多地少,粮食种植比较困难,锥栗便成了农民们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多年前,我在龙村乡吴地村调研时,认识了栗农老余。老余是个勤快人,2003年他承包了80多亩荒山,过起了“靠山吃山”的生活。一有空闲,他便沿着山坡垒坝、挖坑、栽树、挑水,渐渐把锥栗树栽满山坳。可那阵子,他的栗子个头小、产量低,卖不上好价钱。

  为改变这一状况,建瓯专门成立了锥栗协会,建起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以乡镇、村为基础,建立了20个锥栗专业合作社,3万多户栗农成了合作社成员。为了做大做强锥栗产业,近年来,建瓯确立了“科技兴榛,富民强市”的发展思路,采取了“控制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激活流通、深化加工、提高效益”的产业化发展措施。科技特派员积极行动,给农户讲课,手把手指导他们种植锥栗。

  现如今,全市95%以上的栗农掌握了锥栗生产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锥栗产量逐年增加。漫山遍野的锥栗树,成了农民们的“聚宝盆”。老余喜滋滋地跟我说,在“锥栗生态高效配套技术”的帮助下,他家锥栗的个头变均匀了,产量增长了四成。

  如今,种锥栗的人越来越多,锥栗的品质也逐步提升。为了让更多人尝到甘甜的锥栗,我们充分发挥电商产业园的作用,把锥栗产品变为众多消费者喜爱的“网红”产品。

  树上增产,富了百姓,美了生态。小小“土疙瘩”变身闪亮“金豆豆”,栗农脸上笑开了花。接下来,我们还要跨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等几道关口,让锥栗香飘万家。

  油茶树搭起连心桥

  讲述人: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 张文元

  20世纪90年代,我参与了油茶平衡施肥关键技术及效应研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2011年,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可怎么用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呢?我一直在思考。

  早在筹办赣南油茶科技小院之初,我就发现了“怪事”:小院依托的公司是林业龙头企业,拥有较为先进的油茶压榨设备,可生产效益却不怎么好;小院所在地上犹县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等措施,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来抓,可实际上富农作用却不明显。调查后,我发现当地的油茶栽培技术推广和产业融合都有明显的短板,因此导致企业和农户油茶产能受限。

  于是,我们结合前期对油茶平衡施肥关键技术及效应研究,组织企业小范围开展施肥试验,攻关油茶养分管理技术。从2023年11月测产结果来看,施用菌渣有机肥和厨余有机肥能够有效促进油茶增产,这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了油茶平衡施肥科学参数。

  作为科技小院负责人,我搭起了科企连心桥,了解油茶企业情况,掌握企业和农户在种植加工中存在的难点,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向有关专家学者反馈,对相关科研项目做好跟踪,让科技小院更好服务油茶企业。我还积极与赣州市科协对接,开设了油茶产业培训班,向油茶种植大户讲授油茶平衡施肥关键技术。

  现在正是油茶管护的黄金时节,我们更忙了。今后,我将继续带领科技小院团队开展油茶前沿技术研究,带动更多农民用技术增效益。这条油茶树铺就的幸福路上,同行者一定会越来越多。

  羊肚菌撑开“致富伞”

  讲述人: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 黄民凤

  清晨,阳光洒落在菌菇棚顶。走进棚内,暖湿的空气迎面扑来,一朵朵鲜嫩的羊肚菌破土而出、形态各异。

  2020年开始,我在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夏志兰教授的安排下,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开展食用菌产业科技振兴工作。初到册亨县,我便带领团队深入各乡镇,调研当地食用菌产业种植情况。我们发现,当地的一些高海拔地区适宜种植羊肚菌这一珍贵品种。可羊肚菌对栽种环境要求很高,品种易退化。退化后,羊肚菌抗病耐寒能力及产量都会大幅降低。由于羊肚菌种植难度较大,技术依赖性强,品种选育就变得十分关键。

  于是,我与同伴们一起上高山,进森林,寻找那些隐藏在自然环境中的菌菇。找到后,我们用专业刀具小心翼翼割下一朵朵半露的野生羊肚菌,仔细检查其外观和质地。经过3年时间,我们共采集样本1000多株。经过人工驯化培育,我们最终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羊肚菌品种。

  同时,经过我们的大力推广,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技术手段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菌菇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要素得到了精准控制,为食用菌生长营造了最佳环境。今年年初,我们团队积极引导当地农民成立合作社。集约化、规模化的种植方式,为农民带来了更为丰厚的回报,也帮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目前,羊肚菌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的一大特色产业。挑上了科技“金扁担”的菌农们,精心照料着这些娇嫩的羊肚菌。从菌种的下地、菌丝的培育、温湿度的管理,到采摘与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汗水和心血。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科技力量,帮助更多农民朋友增产增收。

  红苹果香飘振兴路

  讲述人:甘肃省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 李建明

  春风送暖,陇东大地漫山遍野的果园里,到处是果农们忙碌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末,静宁县的苹果树栽植刚刚起步,乡亲们对于苹果栽培技术还知之甚少。那时的我刚毕业,进村入户,和乡亲们算“一亩园十亩田”的对比账,带领他们现场学习,帮助他们掌握苹果栽培技术。

  在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一年定干,二年重剪,三年拉枝细管,四年成形挂果,五年丰产”的红富士苹果早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让果树提前两年挂果,年亩增产1000元以上。后来这项技术被编入教材,在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面对苹果品种不纯的问题,我跟踪选育了“成纪1号”和“静宁1号”两个优良新品种。新品种不仅挂果早、产量高、好管理,还让亩产增值达到了30%以上。目前,新品种在平凉市静宁县、庄浪县、泾川县推广应用面积达30万亩,新增效益30亿元。

  在全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开始研究宽行密株现代矮化密植技术,这项技术既省工省力,又便于规模化推广。我在山东农业大学束怀瑞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协助下,成立了静宁苹果院士专家工作站,进一步推动了静宁苹果全产业链的发展。

  如今,我们的果树果品研究所不仅是教学研发基地,也是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我们引进的国内外180余份苹果品种,对苹果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评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是我扎根基层、服务果农的第35个年头。今后,我将继续带领团队进行良种苗木培育,将更多更脆更甜的苹果端上百姓餐桌。

  黑木耳扮靓好日子

  讲述人: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 邹莉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对我来说,就是要把实验室建在黑木耳生产第一线,做菌农们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这份初心,源自20多年前的一次相遇。

  那时候,创业刚刚起步的黑龙江省尚志市木耳栽培户许泽成在报刊上读到了我的一篇文章,随即来到学校找我,咨询食用菌栽培技术。在我的帮助下,许泽成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难题,很快掌握了食用菌栽培关键技术。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登门请教,或是写信、打电话咨询。

  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后,有农户反映木耳栽培原料阔叶树木屑短缺且价格上升。为此,我研究出了以颗粒状木屑为替代原料的仿野生地栽木耳新技术。新技术采用森林抚育后收集的枝丫材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保护了自然生态,一举两得。

  还有一次,农户跟我提到了地摆木耳因气候异常而减产的问题,于是我开发了木耳棚式挂袋栽培技术,把菌棒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起来栽培。以前,一亩地只能摆8000个菌棒,木耳生长还要受制于气候和病虫害,生长缓慢。采用大棚栽培后,一亩地能放4万个菌棒,而且木耳生长速度快、品质好。看到农村地区随地丢弃用完的菌袋菌糠,我又开发了木耳菌糠再利用新方法,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广大菌农的需求就是我研究的指南针和努力的方向。

  近些年,我带着团队深入齐齐哈尔市泰来县。这里曾是黑龙江省沙漠化较为严重、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当地结合自身实际,以生态型农业为方向,将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尽管技术成熟,但县里缺少专业木耳种植户,也没有相应的厂房设备。于是,我们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到养菌、划口,全程指导农户。在我们的帮助下,农户多了份种粮之外的收入,腰包越来越鼓,当地的黑木耳栽培产业也迈上了新台阶。

  为了更好地指导食用菌生产,我经常带领团队下乡举办培训班,讲授食用菌栽培技术,还培养了一大批食用菌领域的“土专家”。

  如今,食用菌产业已在龙江大地遍地开花。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冯家照、高建进、胡晓军、李玉兰、王洋、龙军、禹爱华、宋喜群、王冰雅、张士英光明日报通讯员 黄传章、李芳艳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03日 07版)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