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航天科技惠民生 澎湃发展新动能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惠民生 澎湃发展新动能

来源:人民日报2024-05-10 09:33

  作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航天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航天领域科技成果正加快转化。航天科技如何服务大众生活?记者进行了采访。

  空间应用成果加速落地

  午后,走进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科创中心智能感认知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郭宇飞正在聚精会神地调试团队研制的一款相机。

  看起来很普通的镜头,巴掌大小的传感器……“虽然是个简易的实验装置,但它能突破传统的曝光模式,从而提升成像水平。”郭宇飞边介绍边将镜头对准窗外的太阳,一旁的显示器瞬间清晰成像,“传统相机受制于同步曝光的技术,一旦画面中存在明暗差距较大的部分,就容易导致成像不清晰。”

  原来,这款设备通过搭载类脑神经形态传感器,让镜头像人眼一样具备“异步”曝光的能力,实现对光强差距较大画面的精准呈现。郭宇飞介绍,这项技术此前主要应用在空间观测等航天领域中,目前正在手机拍摄、智能驾驶等生活场景落地,“比如当汽车驶出昏暗的隧道,传统元器件很难精准成像,容易产生交通安全隐患。这项技术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在北京,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在生物、医疗、农业、自然资源等行业落地开花,一批航天技术逐渐融入群众生活。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航天就是其中的关键领域之一。

  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省芜湖综合保税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还基于长期研究的技术,落地了“车路云”协同的智能接驳应用:在7.2公里的运行环线上,无人驾驶接驳车为园区百余名职工提供通勤服务。“以往从地铁站到写字楼需要步行大约25分钟,现在乘坐无人驾驶接驳车,通勤时间仅需8分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数字孪生中心常务副主任江帆介绍,“不仅精度高,智能化的接驳应用还具有安全、高效、全时运营的特点。”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用好研发优势与人才优势,推动更多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助力群众生活更便捷、更智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党委书记、总经理程进说。

  航天育种助力粮食生产

  4月下旬,走进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彭庄村,放眼望去,满眼翠绿。种粮大户姜从连信心满满:“今年我家种植的全都是阜航麦1号,面积有350亩,目前小麦长势良好。”

  在诸多良种中,为什么选择了阜航麦1号?

  两年前,得益于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姜从连首次接触到阜航麦1号。“当时别人介绍,这是具有航天背景的麦种,有不少优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当年姜从连先种了15亩,没想到,这次尝试给他带来了惊喜。

  “整个生长周期里,麦苗抗寒性好,成穗率高,抗病性很不错。等到收获时,亩产大约在1350斤,远超我种过的其他品种。”姜从连说。

  阜航麦1号,从何而来?

  2013年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阜阳市达成合作,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将100克自主培育的省审小麦品种阜麦8号种子经由神舟十号飞船搭载送入太空,进行长达15天的太空遨游,就此开始了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航天育种事业。

  2013年6月,种子返回地面后,被送到阜阳市农业科学院。“我们组织相关人员,集中科研力量,进行田间筛选与鉴定工作。”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发中心主任冯家春说。经过数年的选育、试验工作,2016年6月,阜阳市农业科学院从众多小麦穗系中鉴定出一个优异品系,定名为阜航麦1号。

  2021年1月,阜航麦1号正式获得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证书,成为安徽省首个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自主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2023年秋种,阜航麦1号在安徽、河南、江苏累计推广面积达40万亩,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加强对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更好促进小麦丰收。”冯家春说。

  “下一步,要将航天育种与生物育种技术充分结合,加快育种技术创新,培育更多优良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广泛

  走进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道港湾村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稻田里的旋耕机笔直前进,翻出的土垄整整齐齐。

  定睛一瞧,旋耕机上无人驾驶。不远处的田埂上,农机手陶哲正通过手机上的北斗智能终端操作机器。陶哲介绍,这些农机都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业时的行驶路线精确度很高。

  不仅是耕作,在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使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后,种、管、收等农业生产各环节都可以更便捷地管理。“我们在稻田不同位置装上传感器,通过5G+北斗+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对每个田块的酸碱度、温度、风速等数据进行实时监管。”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丹介绍,相比传统生产方式,农场通过北斗等技术形成的数字农业生产模式,可节省管理人工90%以上。

  近年来,湖北省加快推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截至目前,湖北省已装配各类北斗农机终端4万多台(套),累计监测作业面积1.12亿亩。

  除了农业领域,湖北省在电力、水利、交通领域也广泛应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2021年,湖北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做好北斗终端应用和产业融合,完善优化北斗产业生态。

  “远程终端控制系统正常,数据回传正常,各项参数正常,即将开展排查巡视作业。”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乡,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宜昌运维分部输电运维五班班长徐海章确认好无人机的各项性能后,便通过手中的遥控器控制无人机缓缓起飞,顺着线路方向匀速前行。

  “我们所管辖的线路大多在山区,不少地段常年没有网络信号,以前尽管普及了巡线无人机,但无人机时常无法起飞,有时起飞了也会丢失信号,很难进行精细化巡检。”徐海章说,“现在装有北斗的无人机不仅可以提供厘米级的实时精度定位服务,还能实现全天候、无盲区的精准感知。”

  近年来,湖北省北斗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基本形成由基础软件、数据处理及算法等技术和产品构成的产业上游,以北斗终端设备为主的产业中游,以及北斗运营服务应用为主的产业下游。“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北斗导航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继续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一体化推进,让大家使用北斗产品更加得心应手。”湖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王 洲 田先进 吴 君)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藏定日县地震:心理服务暖童心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