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九天揽月的中国高度——走近那些工作在中国航天一线的幕后英雄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九天揽月的中国高度——走近那些工作在中国航天一线的幕后英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7 02:55

  编者按

  嫦娥六号的探月之旅一直引人注目。

  5月8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这一刻,在距飞控大厅不远的遥操作大厅,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深空测控站,在准备下一次发射任务的卫星发射场,在与嫦娥六号任务相关的岗位上,处处可见中国航天人忙碌的身影。是他们,不断创造着一项又一项震惊世界的中国高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幕后英雄”,看他们如何在工作一线坚定航天报国志。

九天揽月的中国高度——走近那些工作在中国航天一线的幕后英雄

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在火箭“心脏”里钻刻

  讲述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特级技师 何小虎

  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相关产品高精密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前辈们总是说,咱航天人如果没有一股子肯钻研的“倔”劲儿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怎么攀登技术高峰?可见,我们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产品的精度直接影响着火箭发动机及飞行器的精准入轨,丝毫差池都会导致火箭发射延误甚至失败。

  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而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系统相关产品,更是“心脏”中的“心脏”,难度可想而知。

  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我和同事生产的离心式喷嘴,就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核心部件。

  从“小喷嘴”到“外太空”,技术攻关之路布满荆棘。

九天揽月的中国高度——走近那些工作在中国航天一线的幕后英雄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天津火箭公司总装测试车间内,班组人员在进行火箭装配。 新华社发

  作为精密组件,每个喷嘴均有12个直径为1.05毫米的切向孔,尺寸精度误差全部要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此外,每台发动机需要200余个喷嘴同时工作,但传统加工方式不仅工序繁多,而且精度低、毛刺多、合格率低。

  如何有效提升喷注燃烧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我多次请教相关专家,一起试验激光加工等方案。经过百余次反复迭代,我们将传统钻削改为铁削,在直径为0.05毫米,约半根头发丝粗细的空间内三轴联动加工,最终精度完全达标。同时,我们还采用车刀和磨头交叉去除毛刺的方法,实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离心式喷嘴无毛刺加工,将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9%,效率提高两倍多,人员减少一半,每年节省成本上百万元。

  如今,该项技术已申请专利,并在我国首台重复性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干,就干出个模样——正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头,让我与同事们成功应对每一次挑战。今后,我愿意向更多人分享自己总结出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携手以90后、0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潜心钻研、齐头并进。

  接力“万里海天第一棒”

  讲述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测量雷达副主任设计师 孙亮

  飞天、探月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浪漫梦想,作为一名航天青年,我在这片发射场一次又一次见证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感受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我负责的设备是布置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两部精密跟踪测量雷达,它们主要负责火箭外弹道测量,也是本次嫦娥六号任务火箭外测的主要设备。

  雷达主要为基地提供准确的坐标信息,以便掌握火箭上升运行状态,为安控系统提供数据,同时为其他设备提供引导。如果将火箭发射过程中的跟踪、测量比作一场接力赛,那我们的两部雷达就是“万里海天第一棒”。大家都清楚,载人航天任务必须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八个大字就贴在发射场中心机房墙上。得益于一直坚持的严苛标准,我们两部雷达交付以来,一次又一次零故障地完成了保障任务。

  “火箭飞行时,发射功率衰减切换怎么处理?”

  “如何选择切换时机才能为可能的应急预留充足的时间?”

  对于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必须准备N个解决方案,保证万无一失。

  “3、2、1,点火”,火箭离开塔架、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抛整流罩、二级发动机关机、星箭分离,我们的雷达一路紧跟,目送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火箭起飞后的飞行状态数据,除了可以作为判断飞行状态的依据,还可以作为设计部门后续了解和校准火箭相关技术的重要参考。

  从2013年安装、2016年正式交付设备,再到现在,我几乎每年都要带来巡检设备。工作中,我和我的团队经历了晕船,经历了没有淡水无法洗澡,经历了连续两个月无新鲜蔬菜,经历了台风袭扰等各种困难。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战胜重重困难,为火箭发射提供了优良的设备,也为海南发射场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付出终有回报。两套雷达自“上岗”以来,以零失误圆满完成了长七首飞、长五首飞、嫦娥五号、天舟系列、天问一号等探月、探火和空间站相关试验任务。

  不仅是探索者 更是守护者

  讲述人: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深空测控系统研发人员 张娅楠

  刚接触深空探测项目时,我还是个新人“小白”,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感到迷茫。深空测控,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当我真正踏入这个领域,才发现其中的复杂与精妙。这些年,我先后参与了嫦娥探月、天问落火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负责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数据采集与站内记录系统研制、落火微弱信号检测设备研制等任务,设备部署应用于国内所有深空测控站,保障各项任务圆满执行。

九天揽月的中国高度——走近那些工作在中国航天一线的幕后英雄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内,工作人员在紧张工作。新华社发

  须知,深空测控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技术人员毅力和智慧的考验。

  比如我们承接的VLBI系统中前端数据采集与站内记录系统的研制任务,这是之前从未做过的全新挑战。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正月初的灯火还散发着节日的温馨,而我和项目组的同事们却为了即将到来的方案评审而紧张忙碌。我们冒着大雪,坐在最后一班回家的车上,还在讨论着方案的每一个细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我们所有人都深知的道理,我们从技术细节入手,反复论证、不断优化。终于,我们成功攻克了项目所有关键技术难题,不仅完成了设备的研制,更将处理能力提高四倍。

  这次嫦娥六号任务中,我们的设备和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我们并没有因此松懈:1月初,我与技术团队提前完成了相关测控设备的安装调试,三套设备均升级为主用设备,带宽速度得到显著提升,解决了数据的远距离传输问题;嫦娥六号发射前,我们再次进行了任务前的巡检,全面评测设备功能指标,为任务顺利执行提供坚实保障。

  成功背后都是辛勤的汗水和努力的付出。我们整个集体不遗余力地集智攻关、不舍昼夜地编写预案、不辞辛劳地推演联调,都是为了中国航天能一次次“初始即完美”的精彩表现。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深空测控系统的研发人员而感到自豪。我们不仅是宇宙奥秘的探索者,更是祖国航天事业的守护者。

  国产超声电机上太空

  讲述人: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芦小龙

  月球背面整体上相对月球正面更为古老,且存在月球三大地体之一的艾特肯盆地,具有重要科研价值。我们团队在赵淳生院士带领下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应用在嫦娥六号探测器上,用于光谱仪驱动与控制。

九天揽月的中国高度——走近那些工作在中国航天一线的幕后英雄

中国航天博物馆展出的月球样品。新华社发

  与传统电机相比,超声电机具有响应快、精度高、噪声小、无电磁干扰等优点。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自动采样时,超声电机会用来控制光谱仪接收反射光谱的镜面的方向和角度。

  超声电机来之不易,研发道路上困难重重。嫦娥六号着陆的月球背面,对超声电机的设计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比如运行时的温度区间将在零下20℃至120℃。考虑到超声电机使用环境复杂多变,团队在高温环境下做了大量的试验,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驱动控制,以及其他安全保障措施的设计。

  我们延续了之前的研制路线,从2015年至今,团队工作人员做了大量自检和可靠性确认等方面的工作,一步步提升着超声电机的环境适应能力。但进行到最后一步时,环境适应性研究却暴露出了超声电机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

  怎么办?距离交付正样仅剩一个月时间,我与团队的几位教师一起昼夜不停守在试验系统旁,针对环境试验的每一条数据仔细分析排查,经历数十种关键材料配方的更换和百余次的环境试验,终于成功实现了超声电机在模拟月背大跨度温度环境下的稳定工作。

  从建立试验系统到迈入科技领域前沿,坚持自主创新是我们团队取得成功的关键。依然记得,团队获批一项用于嫦娥三号任务的超声电机科研项目,助力嫦娥三号于2013年顺利探月,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超声电机应用到外太空的国家。自豪的同时,我们更期待未来的载人登月。我国已于2023年正式立项,相关任务也已启动,我知道往前走殊为不易,但我们时刻准备着。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詹媛 陈海波 崔兴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彭丽 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7日 07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力抗旱保苗

  • 防汛中的“江河哨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