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秒钟一公里”超充赋能绿色出行
首页> 科技频道> 创新创业 > 正文

“一秒钟一公里”超充赋能绿色出行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4-06-19 11:09

  1秒钟时间可以做什么?对于超充而言,答案是:充电1秒钟,续航增加1公里。新能源车主喝一杯咖啡的功夫,最快15分钟就可以“满电出发”。

  简单便捷的补能体验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电池、车、桩等多环节技术创新突破。当前我国超充发展还处于产业化初期,未来每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亿元级,逐步破解电动汽车“里程焦虑”,赋能绿色出行。

  距离苏州北站500米处,协鑫能科苏州阳澄国际电竞馆超充站里,近950平的车棚顶部,198kW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熠熠生辉,每年预计发电量20万度,为场站提供了15%的绿电。车棚内,不时有新能源汽车前来充电,这里的液冷超充设备单枪最高功率支持600kW,能够实现“一秒钟一公里”的充电速度。

  目前,协鑫能科已在全国建成了50多座开鑫充电场站。“下半年我们会发布720kW的全新超充产品,充电速度可达到1秒钟1.5公里,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协鑫能科移动能源公司总经理李健告诉记者。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占有率已逼近四成。面对“充电慢”这一补能的核心痛点,“超充”正成为行业发展的热门方向。根据充电速度的不同,充电技术分为慢充、快充、超充。其中,超充一般是指能实现350kW以上的大功率充电。

  1秒钟0.7公里、1秒钟1公里、1秒钟1.5公里,400kW、600kW、720kW……以“秒”计的充电速度提升,对应的是以“百千瓦”计的功率增加,更是以“年”计的创新努力。

  “超充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桩和车得匹配起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解释说,大功率、大电流带来的是温度的急剧上升,超充技术首先要保证电池不发生热失控,也不会对电池寿命造成致命影响。此外,大功率充电还涉及电动汽车电压平台的上升,以及充电枪、充电线缆、充电机在充电过程中的冷却问题。

  以充电桩为例,液冷超充技术是当前业界竞逐的焦点,简单说就是利用液体循环来快速带走关键部件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热量的技术,具有充电速度更快、更轻便、低噪音、长寿命等优势。

  这一技术从“纸面”落向“地面”并非易事。对此,李健深有体会。“液冷技术的关键之一就在充电枪的连接线上。充电枪线要想更细、载流量更大,首先要在材料技术上有所突破,还面临着液冷模块技术、冷却系统、流体分配策略等诸多难题。以热设计方案为例,我们不断尝试、改进完善,才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液冷+风冷’融合的方式,让液冷流量和风量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实现最优匹配。”

  具备720kW液冷超充桩的量产能力,布局十几项专利,建成先进柔性的自动超充生产线,正在打造一座综合性实验室……目前协鑫能科业务研发投入已达到3000多万元,融合光储超充、虚拟电厂,聚焦低电力成本、绿色环保的高质量充电网络建设。

  2024年被不少人称为全液冷超充桩爆发之年。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报指出,液冷超充驱动产业链升级,2026年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90亿元。在车企、能源公司等推动下,中性预期2026年国内液冷超充站数量有望达4.5万座。

  在超充站加快建设落地的同时,高倍率电池和高压快充新能源汽车也更多涌现。

  据刘永东介绍,我国从2016年就开始了大功率充电技术和标准的预研,开展了示范工程的建设。目前国内充电模块最大功率基本都能达到800kW,4C电池已开始量产,很多车企也加快推出800V架构新能源车。相比欧洲和美国,我国大功率充电产业化的竞争来得更早一些。

  “预计今年会有几十款800V架构新能源车上线。”李健也表示,未来随着800V架构新能源车大面积推广和价格下降,预估超充需求会大幅增加,仅相关充电产品每年预计有几百亿市场规模。超充技术还可以应用到算力等领域,产业前景广阔。

  刘永东提醒,当前超充行业发展还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关注安全、成本、车桩协同等问题。他建议,超充设施规划布局要找好应用场景,结合商业模式建设,应重点关注、提前布局高速公路等一些对快速补电需求急迫的场所,同时和居民充电等其他规划以及配电网建设做好主动有机配合。(记者王璐 裴桐)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大事记三

  • 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2024-06-25 09:45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2024-06-25 09:50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2024-06-25 09:49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5 09:48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06-25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