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创新,攀上新高峰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技创新,攀上新高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4 02:45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距离地球38万公里,一抹“中国红”闪耀月背之上!

  这是一场人类探月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探索!不久前,来自中国的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的智能快速采样,并将携带的五星红旗成功展开,它将成为第一个月背采样返回的“探路先锋”。

  从探月的后来者,到如今令世界瞩目,“嫦娥”的逐梦身姿恰似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个鲜活剪影。

  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时不我待!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创新,攀上新高峰!

  国之重器加速涌现

  浩瀚宇宙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中国正式迈入自主建造空间站的新时代!在广袤苍穹的见证下,它,已在轨稳定运行3周年。

  “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我们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在“奋斗者”号主驾张伟眼中,这是中国深潜团队最骄傲的事。近3年来,全球一半以上的载人深潜任务都由来自中国的“奋斗者”号、“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完成。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成为世界陆上第二口、亚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万米井,标志着中国已自主攻克万米级特深井钻探技术瓶颈。

  遥远的地球之南,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已于今年2月开站,旷古冰原,求索未知,将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细数这些年,中国的科技前沿探索向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不断深入,从深空、深海到深地、两极,“重器”加速涌现,创新大潮一浪高过一浪。

  一组数据佐证了这些巨变——

  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超过了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

  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保持世界第二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

  “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冲压、焊接、涂装……在位于安徽合肥、河南安阳等地的制造基地,一台台智能机器人高效作业,生产出一批批“扬帆出海”的新能源汽车。

  据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彰显出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齐鲁大地,依托崂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海洋牧场综合体、海洋大数据等新业态加速发展,山东全省15个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

  彩云之南,2023年电力装机突破1.3亿千瓦,其中绿色能源占比超89%,光伏、风电装机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并网规模创历史新高;

  黄浦江畔,智能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加速“智造”引领;

  …………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迅速壮大,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75%,经年发展,我国已具备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制造体系,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共41个大类、666个小类,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向中国创造稳步迈进。

  2023年,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名,中国以24个全球顶级科技集群,成为拥有最多科技集群的国家,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三个科技集群位列全球前五位,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地。

  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在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曾悬挂着一张科技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施工图,每完成一项改革任务,施工图上便会插上一面小旗。截至2020年底,随着143项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这张施工图上已插遍红旗。

  2023年,为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重构,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拆障碍、闯难关、蹚新路:

  为科研人员松绑解套,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打酱油的钱可以用来买醋了”;

  清理“四唯”专项行动,出台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SCI至上”不良导向的硬措施,“破四唯”“立新标”深入人心;

  印发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松绑减负,搭台架梯,支持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改革大刀阔斧,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科技部数据显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研主力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80%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北斗”组网、“嫦娥”探月、“中国天眼”等重大工程中,不少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号角声声,鼙鼓阵阵。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中国这艘巨轮,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光明日报北京6月23日电)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4日 01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网络法治30年,这些热词与大家息息相关

  • 世界互联网大会线上有奖答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2024-06-25 09:45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2024-06-25 09:50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2024-06-25 09:49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5 09:48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06-25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