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题活动在绵阳梓潼启幕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题活动在绵阳梓潼启幕

来源:央视网2024-06-25 16:03

  6月24日,由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梓潼县委、梓潼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题活动在绵阳市梓潼县举行。

  梓潼县,长卿山南麓,两弹城。这里,曾经汇聚了上万名顶尖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功勋伟业。

  如今,这片红色土地再度迎来了四方之士,他们追寻前人的足迹,在每一步探寻中深刻体悟跨越时代的磅礴力量。

  在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多功能厅,伴随着“筑梦者”与“追梦者”的深情讲述,《追光而行》节目再现了那一段段感人事迹,令现场众人潸然泪下。

  为国铸剑,薪火传承

  “星辰无言,沉寂青山之间,生命的火已点燃;忠心赤胆,敢为天下先,于无声处换新天。”随着原创歌曲《青山铸剑》的悠扬旋律响起,每一位在场人士都不禁沉浸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忆之中。

  60年前,一群年轻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开启了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艰难征程,他们告别繁华都市,远离亲人故土,毅然决然地扎根于深山之中,用智慧与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利剑。

  《青山铸剑》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封写给历史的情书,它唱出了老一辈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勇于攀登的精神,也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传递出强大坚韧的精神力量。如今,这股力量不仅在绵阳在梓潼生根发芽,更如同星火燎原,激发全国多地的精神文化建设热潮。

  从北京海淀导弹技术的摇篮,到青海海晏辽阔草原下的坚韧探索;从甘肃酒泉承载的航天梦想,重庆涪陵江边的默默耕耘,再到安徽安庆深沉的文化根基,以及绵阳梓潼这片见证奇迹的指挥场,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独特而辉煌的科技报国篇章。

  活动中,北京市海淀区、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重庆市涪陵区、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六地代表们因“两弹一星”精神齐聚,签署“两弹一星”红色文化传承联盟协议,合力推进“两弹一星”精神的弘扬与传承,使其成为驱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研究员曾敏说:“六个成员单位从空间布局、要素整合等方面对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总结,让“两弹一星”红色文化资源共通互享,整体性、系统性地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并且共同打造跨区域“两弹一星”红色研学旅游大环线,这是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利举措。”

  一段历史,一生爱国情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这是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后,邓稼先满怀豪情写下的诗句,走进中国两弹城精英门的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这刻在门柱上的红色字迹。

  邓稼先,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他,但他的名字却在去世前一个月才被大众所熟知,他隐姓埋名从事核武器28年,其中有14年在梓潼“中国两弹城”度过。

  在令世界瞩目的“两弹一星”壮举背后,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从事着鲜为人知的工作,默默无闻奉献,甘愿成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名英雄。正是这一代伟大的科技工作者,携手铸就了“两弹一星”的不朽传奇,并将“两弹一星”精神深深刻印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版图上。

  6月25日,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在24号这天,邓稼先的亲属也来到了活动现场,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向梓潼县捐赠了邓稼先生前院士证原件。

  绵阳两弹一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昆表示:“这本院士证对梓潼县意义非凡,梓潼县将把院士证珍藏于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延续邓老的报国意志,讲好以邓老为代表的‘两弹元勋’们的真实故事,用具体行动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科研热土,创新永恒

  走进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室内展示区,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国功勋》浮雕,它以一种静默而深邃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关于荣耀与牺牲,智慧与勇气交织的辉煌篇章,它让每一个驻足观赏的访客,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代的磅礴力量与深沉感情。

  “两弹一星”模型,科学家们的照片、书信手稿……馆内详实丰富的文史资料、逼真的实物模型、生动的场景复原,以及富有科技感的多媒体互动体验,也让此次的活动参与者直观地领略到“两弹一星”事业背后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对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此次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又一打卡点,“汉江韵”也受到了众人的青睐。“汉江韵”原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职工医院,如今还完整保留原医院门诊楼、住院部、宿舍、洗衣房、食堂、锅炉房、消毒房等功能建筑。它以红色文化为背景,在弘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同时,还推动着梓潼文旅融合发展。

  回顾过去的峥嵘岁月,正是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扎根奉献下,绵阳积极承担国家赋予的国防科研任务,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锻造了一批“国之利器”,孕育了经久不衰的“两弹一星”精神。

  从科学救国到科技报国,从科技兴国到科技强国,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此次活动的举办既顺应了国家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大势,也契合绵阳提升中国科技城创新能级的现实需要。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将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城建设的核心价值,通过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为国家输送更多高水准的科技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向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迈进。孟燕芳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网络法治30年,这些热词与大家息息相关

  • 古蜀文明宝藏“组团”进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2024-06-28 10:47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  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2024-06-28 10:25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4-06-28 10:23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2024-06-28 10:19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024-06-28 10:14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