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慧粮仓让优粮优储(一线调研)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智慧粮仓让优粮优储(一线调研)

来源:人民日报2024-07-03 10:24

  核心阅读

  智能检测、智慧监管、可视化粮库……粮食储备,越来越智慧化。江苏加强绿色仓储设施、绿色储粮技术、绿色粮库管理集成应用,加快推进现代化粮库建设,通过智能改造,实现节粮减损、优粮优储。

  “请通过。”伴随着身份验证提示音,苏州苏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入库的最后一车夏小麦,抵达江苏省粮食集团昆山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库区(以下简称“昆山库”),夏粮储存工作即将圆满完成。

  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收割后,要就近运送到粮库进行储存,而储存条件决定了粮食保存的时长与品质。

  近年来,江苏加快推进现代化粮库建设,通过加强绿色仓储设施、绿色储粮技术、绿色粮库管理集成应用,努力建设控温储藏保质保鲜、药剂使用减量增效、仓储作业环境友好的“绿色粮库”,实现节粮减损、减能降耗,粮食储备的质量正不断提升。

  15分钟内出检测报告

  智能改造让储粮各环节可观可感

  细长的中空铁管从货车顶部插入车斗,颗颗麦粒被抽入取样器皿,一个点位的抽取只需几十秒。这是粮食储存入库的第一步——扦样,目的是粗略查看粮食情况,检查谷粒完整度、掺沙率等。

  “以前是人爬上车,用工具手动一下一下地扦出来,费时费力还不安全。”苏州苏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销售部副经理王军今年57岁,是粮食工作的“老把式”,20岁起就在农场工作,熟悉粮食种植、收购、储存、销售等各环节,“现在粮食入库,扦样、检测都非常快,还能提供烘干服务,潮粮也可直接入库。”

  王军所说的检测,是粮食入库前另一个重要环节——从杂质、不完善粒、水分等方面对粮食进行全面“体检”,判断粮食质量等级。

  过去,许多粮库采用“手抓牙咬”的老方法,有不小的主观性;后来部分粮仓具备了质量检测的能力,但往往一两个小时才能出报告,误差率仍难以控制。

  如今,把谷粒倒入一台“黑箱”之内,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勾选,不到15分钟就能出具检测报告——这便是昆山库正在试点应用的粮食智能检测一体化平台,实现粮食进出仓全流程自动化、无人化检测。

  速度快,数据准,更放心,这是王军对现在扦样、检测流程的直观感受。“过去人工检测误差率大,而现在入库指标可观可感,有迹可循。”

  可观可感,体现在如今粮食储存的各个环节。昆山库仓储部副经理姚天浩打开江苏省地方储备粮云服务系统调取仓库数据,三维立体模型之下,粮库内部每个区域被精准切割划分,拖动鼠标,粮库模型上下转动、清晰直观。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被运用到储粮环节中,建立单仓档案和数据模型,分类开发业务预警算法项目。“搭建三维立体可视化粮库和智慧监管平台,致力信息化改造,让粮食储存更可观可感。”江苏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希华说。

  168个传感器准确控温

  科技应用让储粮更加绿色安全

  拾级而上,推开仓门,阵阵凉风袭来,谷香扑鼻。据了解,这个粮仓常年平均温度稳定在13摄氏度左右,属于超低温粮仓。

  粮食为何要住在“空调房”?“降低粮仓温度,能使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减缓生理代谢速率、减少干物质损耗,从而保持粮食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江苏省储备粮公司董事长黄熙荣介绍,低温储粮不仅能维持粮食的原有品质、抑制虫霉生长,还能减少化学药剂污染,是世界公认的绿色储粮技术。

  在夏季高温环境时,外界高温会通过仓壁屋顶传导至仓内,和粮堆产生冷热交换导致仓壁处粮温逐渐升高,从而形成仓粮堆的“热皮冷芯”现象,造成粮食生虫、霉变。

  如何解决?姚天浩说,昆山库每个粮仓都有168个传感器,能准确掌握粮仓不同区域温度,从而根据数据调整储粮策略。

  置身粮仓内部,四周边缘处,每隔60厘米排布的烟囱式白色管道尤为显眼,在仓壁四周还配有6台制冷风机,当热度上升时,工作人员将仓储专用空调产生的冷气通过烟囱式白色管道向仓内侧壁保温层输送。

  黄熙荣告诉记者,仓库采用了江苏省粮食集团自主研发的“五面控温”仓储技术,还应用了低温内环流技术,利用粮堆自身冷源来控制仓温和表层粮温,在环流风机作用下,仓内上下空气在闭合的循环系统中运行,实现低温储粮,达到免熏蒸效果。

  害虫防治直接关系储粮安全,是粮食仓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粮库仍沿用人工巡检的害虫防治方式,每周开仓抽样判断粮仓害虫增殖情况。气温较高时,害虫繁衍快,一周时间就会对粮食造成极大破坏。

  智慧粮仓采用智能监测——让害虫自己上门来报数。粮库里,高精度摄像头“发现”害虫爬进管道中,后台系统的数据即完成动态更新。

  “利用诱导剂,吸引害虫经过传感器布点,增加虫情种类及密度、仓内气体浓度等参数,同时利用智能分析技术,累计虫情数据,对虫害进行预测并建立识别模型,实现对虫害规模和种类的预警,确保储粮安全。”黄熙荣介绍。

  工作一线组建科研团队

  力推科研创新实现优粮优储

  2022年,为了推进高标准现代化粮仓建设,江苏省粮食集团组建“刘天宇大师工作室”,团队带头人刘天宇,是昆山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也是公司科研团队的负责人。

  粮仓一线也需要科研团队?“粮食储备是个技术活儿,粮仓一线缺乏高素质人才,会导致粮食储存技术发展迟缓。”刘天宇说,扦样、化验、粮仓管理这些传统粮仓作业已经无法满足科学化、智慧化的储粮需求,将来的工作重点,要从单一操作工种转向培养更多科研技术型人才。

  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对接校企共建合作,也是基层粮库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很多科研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大量应用场景,我们工作室的任务之一就是让科研项目向产业方向孵化落地。”刘天宇说,目前粮仓运用的五面控温技术、多维粮情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粮食智慧平台等内容,均有大师工作室的贡献。

  27岁的吴俊峰入职一年,平日承担着质检员、化验员的职责,其余时间参与大师工作室的科研项目。

  “粮仓配备烘干机之后,潮粮也可以直接收购,但烘干机温度、时间经常控制不好,容易出现米粒‘爆腰’的情况。”吴俊峰说,碎米多了,出米率会下降3到5个点。吴俊峰查找资料,结合实验,测算出不同品类谷物的最佳烘干温度及时长,优化了稻谷烘干的参数设置,让出米率达到自然晒干水平。

  千顷麦田,颗粒归仓。江苏夏粮入库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在科技加持下,力争让每一粒金黄的麦子都住上智慧的“家”,确保粮食储备的质量安全。

  截至目前,江苏全省完好仓容达4657万吨,现代型仓储设施覆盖率达87.5%,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量达2348万吨,居全国前列,力争实现安全储粮、优粮优储。(白光迪)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