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对于物理,千万不能勿理——读《吴姥姥不刷题系列·科学真好玩》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对于物理,千万不能勿理——读《吴姥姥不刷题系列·科学真好玩》

来源:光明网2024-07-04 16:21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云,“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科学也是亦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中,科学也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科学和技术,当然与我们直接发生关联的往往是科学和技术的成果或者说显性的一面,那么又有多少人会去关注这些成果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去感受科学之美?

  科学美吗?如果你用这个问题去问科学家,相信你会得到肯定的回答。但是如果对这个问题作答的是普通公众,包括正坐在教室里学习科学的孩子们,也许答案并不全然是肯定的。科学肯定是美的,但是对科学之美的欣赏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去探寻它最核心的东西,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或者说“第一性原理”,而只有我们真正地理解了科学之美,我们才能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由,因为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掌握了客观规律之后,自动自觉地调整自我行为而实现的一种状态。

对于物理,千万不能勿理——读《吴姥姥不刷题系列·科学真好玩》

  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抛出去的东西会重新落向地面,冬天的衣物为什么会产生静电,为什么彩虹会出现在与太阳相反的方向?……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问题,背后其实有严肃的科学道理。科幻小说家、《2001太空漫游》作者亚瑟·克拉克曾说过,“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

  其实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即便是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如果我们不了解它背后的科学原理,那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某种“魔法”。而科普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揭开这个“魔法”的面纱,一探究竟,进而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爱因斯坦所说——“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相反,如果我们不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缺少了探索精神和科学理性,那么这些“脱离了知识背景的东西可能离巫术也就不远了”,因而科普也是在“祛魅”!

  应该说,物理学是科学的根基,它与现代科学和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是这些科学和技术的前提和基础。卢瑟福曾经说过,所有的科学不是物理学,就是集邮。那么对于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我们学习和掌握一些物理知识和原理是尤其重要的,如果我们用一些戏谑的话来描述它的重要性,那就是不掌握物理,喝西北风都找不到方向,而如果我们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对正在教室中学习的孩子们来说的话,那就是如果不选择“物理”这一科目,在新高考模式下,考生将有60%的大学专业无法报考。所以对于物理,千万不能勿理。

  当然,不论是对于哪个阶段的人来说,学习都不应该过于强调死记硬背,甚至本来就不应该死记硬背,所以这也许就是吴姥姥及其团队一直倡导的不刷题的理念所在吧。因为刷题并不能刷出来科学思维,而只会让人们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刷题也刷不出来好奇心和想象力,丧失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而只会让人们的创造性枯竭,让学习成为一种功利性和僵化的活动,刷题更会让我们的学习脱离生活实际,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那些鲜活生动的现象。因为“所谓教育,就是当⼀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那我们不妨想想,我们希望一个人完成教育之后他应该剩下什么。

  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我曾多次接触吴姥姥,她对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很多小伙伴,她那一件极具标志性马甲(如果你不知道她是做科普的,你肯定会以为她是去野外拍鸟的)已经成为了她开展科普的标配。同时也非常高兴地看到,这一些她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把之前在视频中呈现的许多实验用文字的形式再次整理一番,并形成一本集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索性于一身的图书,让更多的人在欣赏和回味科学实验之惊奇的同时也能更多地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甚至会有自己在家里也操练一番的冲动。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曾不止一次想过,如果当年我上初中时有这样的资源和条件,那么也许我可能会选择理工科,当然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对于这本书的读者来说,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这本书的目标可能就已经实现了,因为“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停止提问……永远不要失去神圣的好奇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也许问到最后,我们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正是这种探索的欲望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毕竟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知道的更多。 (王大鹏,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举行会谈

  • 习近平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共同会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令人眼前一亮。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拍摄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
2024-07-05 09:00
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07-05 09:00
根据新路线图,ITER规划目标保持不变,但氘-氚聚变实验阶段开始时间将推迟到2039年,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达50亿欧元。
2024-07-05 08:59
7月4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一年来,广西发现新物种48个。不断发现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2024-07-05 08:57
最终,“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木塔一至五层五大探索场景,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等突破。
2024-07-05 08:55
一件出土于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的人肋骨化石,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从距今约5.5万年刷新至距今约4万年。该研究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主导,
2024-07-05 06:3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
2024-07-05 06:35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
2024-07-04 20:26
7月1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储存环完成全环真空闭环,标志着储存环全环贯通,进入联调阶段。
2024-07-04 08:11
据介绍,嫦娥七号任务已经遴选了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
2024-07-04 08:11
自黄河站2004年建站以来,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北极环境变化,收集冰川、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空间物理等方面的数据。
2024-07-04 08:10
专家提醒,对于一些气道高敏、有哮喘病史的孩子,这类刺激性气体可能会诱发气道痉挛,引发哮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急性肺水肿。
2024-07-04 08:07
连日来,我国北方持续受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影响。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接连出现了40℃至43.3℃的极端高温,同时,我国山东、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极值
2024-07-04 06:35
“极地”号是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2024-07-04 06: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日消息,目前,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80后”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2024-07-03 04:45
智能检测、智慧监管、可视化粮库……粮食储备,越来越智慧化。
2024-07-03 10:24
“野外踏青也可点外卖,几分钟就能送到!”在四川成都彭州市郊外山区深处的“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谭晓雪打开“送吧空运”手机小程序,点了一杯咖啡。不到十分钟,一架无人机稳稳降落在面前的平台,打开货箱,一杯咖啡安放其中。
2024-07-03 04:45
近期,运动状态下的心源性猝死引发关注。专家提醒,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人人都应该掌握。
2024-07-03 10:25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4日开幕,今年大会出现不少“新面孔”,大模型带动下的人工智能应用,正在市场上找到落地方案。
2024-07-03 10:24
该同传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正来自于不久前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2024-07-02 08: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