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研发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好技术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研发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好技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07-11 09:04

  尹飞虎在检查智能化设备运行情况。刘 辉摄

  人物小传

  尹飞虎,1954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自1976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以来,他率先在国内研发出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旱区滴灌条件下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并创建了不同区域主要大田作物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和标准化生产田间管理技术规程。曾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获国家专利38件。

  四川、宁夏、新疆……古稀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长途奔波——在他的努力下,16个省份建起了试验示范基地。他希望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近50年来,尹飞虎从事农田水利与土壤肥料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新疆兵团科技进步特等奖、特殊贡献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耕层土壤盐分下降3.1%—7.3%

  “把带有孔隙的管道铺设于地下一定深度,使水盐溶液随管道排走”

  1972年,18岁的尹飞虎放弃了去机关单位、学校工作的机会,从湖南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习农业知识,4年后进入科研单位。“我出生在农村,5岁就开始下田插秧、拔草,对土地的感情已经深深刻进了我的骨子里。”尹飞虎说。

  “做农业研究,必须先在田地里学习。”尹飞虎看到了当地农耕的难处:缺水、土壤盐碱含量高,作物产量上不去。为了节水,只能种小麦、玉米、棉花这些旱生作物,盐分升高了,只能种水稻压盐,但这会使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更好地节水,尹飞虎等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现代滴灌系统,但是当时高昂的成本让这项技术只能应用于设施农业,无法在大田推广。

  1997年,经过科研人员努力,滴灌装置的国产化和滴灌技术的属地化得以实现,滴灌成本降至每亩700到800元,滴灌技术大面积应用成为可能。“现在新疆节水灌溉面积已超过60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0%以上,每亩地灌溉用水节约30%以上,滴灌设备成本已经进一步下降到每亩400元左右。”尹飞虎说,农业研究和其他领域不同,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才能让农民真正地用起来。

  节水问题解决了,但是在干旱地区,滴灌过程是一个积盐的过程。针对传统滴灌技术造成的耕层土壤盐分上升等问题,尹飞虎团队对灌溉系统进行调整优化,研发了滴灌农田土壤盐渍化灌排协同防控技术。

  “首先是水盐调控,我们对高频次、每次少量的灌溉模式进行调整,减少灌溉次数、增加每次灌溉量,结合土壤深松作业,盐分就会随水下移。”尹飞虎介绍,“最重要的是暗管排盐技术,把带有孔隙的管道铺设于地下一定深度,使水盐溶液随管道排走。”

  经定点和抽样测试,这项技术应用区耕层土壤盐分下降3.1%—7.3%,棉花根冠比由0.21∶1提升到0.4∶1,有效控制和降低了滴灌田耕层土壤盐分的积聚。

  亩均节本增产30%左右

  “实现水肥一体化,才能提高施肥效率”

  滴灌可以节水,但如何在实现节水的同时又增产增效?要想高产,更重要的是肥料,传统的施肥方法效率较低,还浪费肥料。“实现水肥一体化,才能提高施肥效率。”尹飞虎思考。

  但难题摆在面前:常用的肥料中,磷肥难溶于水,它和杂质会堵塞滴孔,因此,要做到水肥一体化必须研发一种可溶于水的磷肥。

  为此,尹飞虎跑遍磷矿丰富的云贵川等地区。为了摸清磷元素在土壤和作物中的运移规律,他将沿途收集的标本带回实验室做同位素实验。由于实验材料辐射性很强,做实验必须穿上笨重的铅衣,又闷又热。作为团队负责人,尹飞虎身体力行,经常一干就是大半天,热得汗流浃背。

  磷肥制备常用的方法有湿法和热法两种。湿法工艺制备的磷肥,杂质含量高,而且随之产生的大量磷石膏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热法制备的磷肥杂质少,水溶性好,但成本较高,一吨就要1万多元,同时还会产生副产品——泥磷,这种副产品遇到空气就会燃烧,处理难度大,对环境也不友好。

  “如果能回收利用泥磷,从中提炼高纯度的磷,成本就会低很多,同时还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尹飞虎分析。探索的过程并不轻松,尹飞虎带领团队历经一次次失败,花了3年多时间,才找到泥磷的创新回收方法和工艺,回收率从70%提高到95%,成本也降至每吨约3000元。

  解决了这个问题,适合滴灌系统的高水溶性复合肥于1999年问世了,由于不同地区土壤成分不同,尹飞虎又带领团队研发出了适应我国北方地区不同土壤条件、多种作物主要生育期专用的无机、复合含碳素等4类80多种配方的系列产品。

  2009年以来,尹飞虎团队带着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走进河北、内蒙古、吉林等10多个省份,推广应用于棉花、小麦、玉米、红枣、葡萄等10多种作物种植。目前,在全国大田中的年应用面积已经达到1.3亿亩,每亩可节约成本、增产30%左右。“用了这项技术,内蒙古赤峰市的玉米亩产从300多公斤增加到了近700公斤,每亩地还可节省30%到50%的肥料。”尹飞虎说,“好技术要在田间地头真正为农民服务。”

  推动灌溉施肥自动化智能化

  “以前一个人管几十亩地,现在可以管几百上千亩地”

  解决了肥料的问题,尹飞虎又将目光转向灌溉施肥自动化、智能化,“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智能化灌溉让种地越来越轻松。”尹飞虎说,在农业领域搞智能化,操作方法必须简单明了,让农民能用、会用。

  目前,经过尹飞虎团队的努力,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通过手机操作控制滴灌系统。“以前一个人管几十亩地,现在可以管几百上千亩地。”尹飞虎介绍。

  滴灌球阀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刚开始,一个阀只能管10亩地,现在一个阀能管30—40亩地,这样每亩地的成本就降下来了。”尹飞虎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连的200亩大田里,新一代球阀已经安装使用了4年,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

  “下一步是实现全自动,通过传感器采集信息,收到反馈后,系统根据需求自动启动滴灌程序。”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宁夏进入示范阶段,今年将在伊犁巩留县和石河子市等三地分别建立示范区。

  “其实我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一件事,就是提高农民收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尹飞虎一直坚持跟农民打交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在交流过程中,常常有农民紧紧握住尹飞虎的手表示感谢,两双沾满泥土的手握在一起,心也紧紧地贴在一起。

  记者手记

  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立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尹飞虎带领团队研发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土壤盐渍化灌排协同防控技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一条条分布在新疆戈壁上的滴灌带,准确地为植物输送养分,很多基础地力差、盐渍化程度高、产量低的田地,正在成为高产田。

  “不能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的专家是不合格的。只有在地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称为农业专家。”“如果只是在实验室摆弄瓶瓶罐罐、发几篇论文,就认为一项技术获得了成功,那是不可取的。”……这些话,尹飞虎常挂在嘴边,也是他几十年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在解决水肥一体化和土壤盐渍化问题的过程中,尹飞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现在正在向盐碱水综合利用发起挑战。在他看来,农业技术研究没有尽头,只要能干,他就会一直干下去。李亚楠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1日 06 版)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

  • 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