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开直播机的老头”为无人驾驶农机“带货”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开直播机的老头”为无人驾驶农机“带货”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4-07-11 09:36

  “我不知道50年、100年以后,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我知道50年、100年以后,我们还需要吃饭,还需要农业,还需要种地,还需要农机。”

  近日,“科创中国”广西行科技经济融合论坛在南宁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在论坛上汇报了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调研课题“广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的成果,并号召年轻人爱农、知农、事农。罗锡文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颠覆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让人不下田也能种好地。

  效果好不好,下田踩一踩

  今年4月,在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无人农场,79岁的罗锡文下田将秧苗放到无人驾驶插秧机上,观察机器作业情况,现场指导机器操作和调整。

  这些年来,罗锡文多次前往广西,深入了解甘蔗、水稻、柑橘等作物的种植情况和机械化现状,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给予相关建议和指导。每次他都会亲自下地去看。

  “脚踏实地、踩在泥中。”这是罗锡文常用来勉励自己和学生的一句话,他也是这样做的。

  罗锡文还记得自己6岁时,天不亮就被妈妈从床上拽起来下田插秧。每次插秧久了,他就会喊“腰疼”。这时候妈妈总会“训斥”:“小孩子哪有什么腰啊,赶紧插!”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却让罗锡文在心中暗自琢磨:“什么时候不用人插秧就好了。”

  2006年,罗锡文团队研发的第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投入田间试验,他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在田里插秧的情景,并感叹道:“如果能看到今天插秧可以不用人,妈妈该多高兴啊!”

  如今,罗锡文用实践证明,人不用下地也可以种好地。每到一个地方进行无人驾驶农机推广试验时,罗锡文都要赤脚到田里感受当地泥土的特性,他也因此收获了“赤脚院士”的美称。

  一边让农民不下地种地,一边自己却赤脚下地,这是为什么?

  “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种水稻,但计算机中长不出水稻。”罗锡文说,“机械的作业效果好不好,还得自己下田踩一踩、亲自感受泥巴的情况才能知道。”

  正是对泥土有了充分的了解,罗锡文才可以远隔千里轻松操控无人驾驶拖拉机作业,并通过计算机实时跟踪作业情况。

  学农要爱农、知农、事农

  今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已悄然发生改变。论坛上,罗锡文展示了团队研发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它从车库自动开出,到田里完成作业后,又自动开回车库。

  罗锡文称自己是个“开直播机的老头”。据悉,罗锡文带领团队开展了基于卫星定位的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技术研究,突破了导航定位和路径跟踪等10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农机导航技术的垄断,率先创建了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目前已启动30个无人农场的建设。

  在罗锡文看来,农机1.0是“从无到有”,以机器代替人力和畜力;农机2.0是“从有到全”,全程全面机械化;农机3.0是“从全到好”,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4.0是“从好到强”,实现农机自动化和智能化。

  罗锡文认为,我国农机发展已进入4.0时代。他希望更多人关心农业,更多青年人加入农业。

  “学农要爱农,学农要知农,学农要事农。”这是罗锡文经常对学生讲的3句话。他解释说:“只有热爱农业,才能用心学习农业知识、提高从事农业研究的能力。”

  “今天的农业需要一些‘高大上’的技术,比如计算机、人工智能、5G、大模型等。”罗锡文表示,年轻人在农村也可以做很多事,如操作无人驾驶农机作业。他同时呼吁政府、合作社、家庭等一起创造条件,为选择到农村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环境,让他们安心务农。

  疏通广西农业发展堵点

  广西是农业大省区,也是全国有名的“糖罐子”“菜篮子”“果盘子”。在开展“广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课题调研过程中,罗锡文发现当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十几个百分点。

  “广西的农业机械化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果可以尽快突破,将对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罗锡文说。

  未来,罗锡文希望有更多智能农机在广西应用,让无人农场解放更多劳动力。为此他建议,首先,遵循“山顶种树、山腰种果、山下种粮”的因地制宜发展策略;其次,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最后,根据丘陵山地的地形地貌开发适合小地块的农业机械。

  针对广西农业发展的“堵点”,罗锡文还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农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化组织的服务能力,增强相关领域的科研力量。(记者 沈春蕾 高雅丽)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贵州龙里油茶生态园迎秋收

  • 甘肃肃南牛羊异地借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订单锐减,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15日股价大幅下挫,跌幅超过15%。
2024-10-16 10:59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联合运营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到一个在大爆炸后仅7亿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内向外”的生长过程。
2024-10-16 10:36
(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王若琳)记者15日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其进一步拓宽了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体系,将为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024-10-16 10:35
智慧粮库里,更多的新科技派上用场,让储粮更加绿色安全。
2024-10-16 10:30
10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2024-10-16 05:15
10月14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举行。
2024-10-16 05:15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意味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4-10-15 04:50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
2024-10-15 04:50
10月14日是第55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主题为“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10-15 05:05
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2024-10-15 05:05
14日16时许,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铁路“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满载390吨老挝香蕉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区疾驰,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暨“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正式开行,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北京、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通道。
2024-10-15 05:05
2023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37种,比2022年增加2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种,比2022年增加12种。
2024-10-14 09:34
最近一个特殊门诊引发社会关注。媒体报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机构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
2024-10-14 04:05
如今,不少城市的地下空间别有洞天。
2024-10-14 04:05
近年来,昭通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的返乡创业“昭通模式”,推出促进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2023年以来,昭通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2024-10-14 04:5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4-10-14 04:50
一颗来自熔融行星核心的铁陨石(左)和一颗来自原始未熔融行星的球粒陨石(右)。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将至关重要。
2024-10-12 10:01
制出清洁氢气的同时发现3D石墨烯(显微镜图)。这项研究为石墨烯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研制锂硫电池。研究团队随后意外地发现,直径仅为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微型管阵列,在没有外加电源的情况下产生了电信号。
2024-10-12 10:00
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2024-10-12 09:57
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2024-10-12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