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两弹一星”精神 铸科技强国之梦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以“两弹一星”精神 铸科技强国之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7-25 10:17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荣正通著

  202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为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特策划《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一书。该书回顾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讲述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在国力极度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艰苦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工人等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大协作,共同攻坚克难,铸造中国之盾,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的故事。

  原子弹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瞬时产生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放射性污染,可造成大规模杀伤和破坏。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核武器时代。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先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

  核武器的出现对大国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关系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冷战时期,核武器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用来实施核威胁、核讹诈的工具,中国就多次面临核威胁。基于“核恐怖平衡”的战略,核威慑确保了美苏之间长期的总体和平,但也曾使全人类在好几次危机中空前接近毁灭的边缘。核武器可以用来制造毁灭,也可以用来遏止战争。

  在近代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深知:没有坚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五角大楼就一直在研究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可行性。严酷的现实使中国最高决策者意识到,为了国家安全,中国必须拥有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中国是在美国军政要员多次威胁要用核武器对付中国的情况下,才决定发展核武器的。中国要生存、要发展,别无选择。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并且制定和执行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正确方针。在向中国提供有限的核技术援助后,苏联很快就因为中苏关系变化中断援助。现实使中国人明白,想依靠外援来铸造强大核盾牌的可能已不复存在。党中央决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核武器。在逆境中,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团队迎难而上,依靠科技攻关的举国体制,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中国相继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和氢弹,为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促进了国内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核武器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缔造了“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创造历史、善于总结历史、长于运用历史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研制出原子弹的非凡历史,在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近年来,科技在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大国之间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面对美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对中国实施的封锁、围堵和遏制,我们需要借鉴“两弹一星”经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作者:胡思得,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