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守护候鸟迁飞通道——让空中“旅行家”一路顺风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让空中“旅行家”一路顺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7-29 04:10

  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

  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扩展的这5处提名地包括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

  上海崇明东滩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是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遗产地的重大边界调整。这一项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鸟迁飞区申报世界遗产的杰出范例。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让空中“旅行家”一路顺风

渤海湾滩涂的鸻鹬“鸟浪”。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畅通候鸟迁飞通道

  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近1万种鸟类,超过1/3具有迁徙的习性。它们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季节性周期往返,每年经过的路径集合被称为“候鸟迁飞通道”。全球共有9条主要的候鸟迁飞通道,其中有4条经过中国,从东至西分别为西太平洋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迁飞通道。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丰富,为鸟类生存繁衍和自然进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超过1500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其中,候鸟超过800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53%,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45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鸟类8种、濒危鸟类16种、易危鸟类45种。此外,还有大量物种被列入政府间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双边协定。

  为全面加强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和修复工作,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编制并印发《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到2030年将90%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纳入有效保护范围、形成较为完善的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80%以上的候鸟种类得到有效监测等目标。同时,《计划》提出了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建设、关键栖息地修复、调查监测能力提升、人鸟友好等4项主要行动举措。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让空中“旅行家”一路顺风

鸟类专家在颐和园放飞北京雨燕。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科学护航候鸟迁飞路

  初夏清晨,一只只携带环志或卫星定位跟踪器的北京雨燕从颐和园廓如亭冲向蓝天,记者与北京市鸟类环志站工作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一振奋人心的瞬间。北京雨燕的迁徙规律曾长期无法明确。近年来,通过为北京雨燕佩戴卫星定位跟踪器,科学家终于揭开了它们的迁徙之谜:在遥远的非洲南部越冬,每年春夏季节到北京及周边地区繁殖,往返行程近3万公里,堪称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上的“旅行家”。

  “摸清生态本底,才能更好守护候鸟迁飞通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一语道出了调查监测在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近20年来,我国开展了以候鸟种群数量为主的调查监测活动,初步构筑了鸟类调查监测网络。包括全国水鸟同步调查、全国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全国越冬鹤类调查等,调查监测物种不断增多、覆盖地域持续扩大。全国鸟类观测网络共建立380个观测样区,包括2516条样线、1830个样点,涵盖森林、草原、湿地、农田和城市等典型生态系统。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114家单位参与鸟类环志工作,累计环志鸟类845种400万余只,年环志量10万余只,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对100多种候鸟进行追踪监测,获取了准确的迁徙路线和物候信息。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让空中“旅行家”一路顺风

飞翔在黄河三角洲的鹊鹞。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鸟类环志是一种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生活史、种群动态、迁徙的研究方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上百个环志站点多位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鸟类监测手段和监测能力都亟待加强。且以往囿于候鸟生活环境和迁飞习性,环志监测对象以陆鸟为主,水鸟监测略显不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研究员江红星说。

  “到2030年,多元共享的全国性鸟类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体系基本建成,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站点布局更为均衡,80%以上的候鸟种类得到有效监测。”专家认为,《计划》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揭示鸟类迁徙规律,识别重要栖息地,提供更多宝贵的科研数据支撑,为开展进一步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候鸟栖息地保护至关重要

  鸟类迁徙是一段艰辛而壮丽的旅程,也让世界成为更加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一旦某个地区的栖息地出现保护缺失,就可能让迁飞通道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作出的努力付诸东流。”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说。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让空中“旅行家”一路顺风

胶州湾的中华凤头燕鸥。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这条迁徙通道由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经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纵贯22个国家,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为数千万只水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今年春天,一只环志编号37+的大杓鹬跨越数千公里,从澳大利亚飞临我国辽宁丹东东港海滩。它是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白清泉3年前环志的“老朋友”,根据卫星定位跟踪器,白清泉找到了它,它依旧停歇在几年前常驻的小潮沟和池塘。“这说明栖息地食物充足、生态环境稳定。”白清泉介绍,在这里获得充足的停歇补给后,它将出发飞往俄罗斯。

  国际《湿地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表示,中国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的关键区段,中国候鸟栖息地保护状况,决定了整个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的成败。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让空中“旅行家”一路顺风

黄河三角洲越冬的东方白鹳。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多方合作共筑候鸟保护网

  “北京百望山观测记录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玉带海雕!”前不久,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的最新记录在观鸟爱好者中引发关注。项目开展12年来,近百位调查员监测到36种、超过16.5万只猛禽。

  今年5月,中国观鸟记录中心面向公众发起“共听夜鸟”活动,通过声音定向采集到近3000笔包括普通夜鹰、四声杜鹃、红角鸮在内的62种鸟类在夜间发出的鸣声记录,对于研究候鸟迁徙途中联络、繁殖季节求偶、宣示领域等行为积累了数据。

  在江红星看来,公民科学性质的调查监测和观鸟爱好者的发现记录,是鸟类环志监测工作的重要补充。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最新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的观鸟爱好者人群数量已达34万人;观鸟组织蓬勃发展,遍及28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30%成立于2018年以后。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人群近30年来从无到有,已经成为中国自然生态观察与记录、监测与保护的重要力量。

  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背景下,《计划》将人鸟友好作为未来行动的重要目标,社区和公众作为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的重要参与力量。提升公众爱鸟护鸟意识,建设人鸟友好社区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有关迁飞保护项目的资助下,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联合蟹业公司,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区域建立364亩的水鸟友好型水稻(稻渔共养)耕作模式试验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段后浪介绍,该试验田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田水体资源进行渔业养殖,克服了传统的机械化、单一的水稻耕作模式的缺陷,杜绝化肥农药使用,不仅保障了候鸟的栖息安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提升,还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保护候鸟,开展国际合作至关重要。《计划》提出,要以“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指导,在中俄、中韩、中日、中澳、中新等双边候鸟保护协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候鸟迁飞沿线国家协同保护政府间合作机制。在切实抓好《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公约履约,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实施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外合作战略,设立多元国际合作项目,扩大协作范畴,积极参与《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等谈判交流,探索候鸟迁飞通道全程保护机制,打造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典范。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位于备受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界关注的黄海生态区的系列世界遗产地,拥有全球温带地区最为多样的海岸景观和最为富饶的滨海生态系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闻丞指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对本系列世界遗产完整性的极大补充,是中国对全球候鸟保护事业的又一卓越贡献。

  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我们在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中展现的大国担当。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29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