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机器人一定是人形吗?专家学者热议具身智能发展路径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机器人一定是人形吗?专家学者热议具身智能发展路径

来源:光明网2024-08-10 20:06

  8月8日,由中关村智友研究院主办,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立德机器人平台联合主办的“2024科技创变者大会”,在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举办。国内外科学家、创业者、企业家及投资人等共同热议具身智能的未来发展路径。

  “目前智能涌现只是‘静态融通’,等待类脑的‘动态涌现’能力,实现真正的AGI。”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大多媒体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铁军认为,未来3年,大模型扩展到视觉、听觉、具身、行动等通用智能,规模变大,尺寸变小,有望成为具身智能的“大脑”;未来10年,人类将全面进入智力时代,就像工业革命解放体力,就像电力革命解决能源流通,以智力为核心的科技、经济、社会生态将构建完成;未来20年,行为主义(强化学习)和类脑智能(彻底连接主义)将发挥更大作用。2045年,结构仿脑、功能类脑、性能超脑出现,物理AGI到来。

  华中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董事长总经理彭芳瑜表示,“未来制造的重要方向之一,是通过无处不在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的传感、无处不在的智能,实现无处不在的制造。制造的未来趋势是人机共融,包括三个层次:人机空间共享、人机技能迁移、人机混合智能。后两个层次将突破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使机器人成为‘能工巧匠’。”

  在《基于生成式AI的机器人智能控制》主旨报告中,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表示,“现在的具身智能是‘大模型+机器人’,是人为强行把智能塞进机器人体内。未来,期待智能和本体能够有机结合,让机器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涌现智能。”

  谈到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的进化路径,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认为,“具身智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在底层创新与应用场景中迭代。”创新创业穿越泡沫与调整周期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对于资源有限的小公司而言,从具体商业需求出发,用新技术定义产品,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通过“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思路更容易活下来,也可以和大公司合作,甚至卖给大公司,大公司给应用场景和资金支持;另外一种是对于拥有丰富资源的平台公司来说,实现通用技术的突破,就能在若干行业广泛应用,能产生革命性的科技进步和产业拓展,不断融资,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头部或链主的有利地位,但死亡率也最高。

  机器人的形态是不是一定要人形?一定要有四肢呢?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戴盟机器人联合创始人与首席科学家王煜如是说,“在一些工业场景中,我们看到工人基本上是坐在固定位置的,工件是(自动)送给工人的,所以“腿”的要求相当低。更重要的是臂、手、眼睛,通过一双灵巧手的配合,就可以将抓取、移动等动作执行完成,不见得是通过100%视觉就可以完全搞定的。”

  “最终,当我们要考虑到场景中每一个工序、每一道操作都作为一个模型时,那就是小脑模型。我狭窄地称之为:具身技能,也就是它有自主完成精准操作的技能,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获得这些技能。”王煜说。

  在具身智能是实现AGI的最有效途径的主题分享中,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认为,“实物机器人的部署和数据采集,是具身智能技术通往AGI的关键。”在他看来,当下以及较近的未来,深度强化学习,还能做得更好的方向有四个,分别是:全身任意姿态或舞蹈等动作的,模仿深度强化学习;复杂地形下的,全身任意稳定运动;手部的,复杂物品或零部件,较复杂灵巧操作;基于图像或深度数据等感知数据的,强化学习导航避障。

  从技术探索与全球业务实践的角度出发,梅卡曼德创始人兼CEO邵天兰分享,“智能工业机器人批量落地仍有三个挑战:技术新、要求高、链条长。”而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高速发展,技术要更新更快。企业要形成技术产品领先、业务领先、资本领先的正向循环。深耕核心技术,持续迭代产品,与合作伙伴不断拓展应用。

  北京伟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霄剑认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是一个从机器到人、人到智能体进化的过程,强调持续的学习与实践结合,尤其是通过多元传感器(如视觉、触觉、听觉等)的广泛信息采集与筛选,构建智能体的感知与认知能力。这一过程不仅限于数字样本学习,更涉及信息的综合处理、理解与决策,使智能体能够在实际环境中灵活应对。

  在灵心巧手CTO周永看来,“具身智能的下一步方向,是多模态感知和交互算法。日常生活中的‘灵巧操作’,将成为具身智能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

  具身智能,作为一项平台型技术,其强大的通用性被视为破解工业领域多品种、小批量高效生产难题的潜力钥匙。与会专家们表示,要实现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市场,特别是在“超级场景”中部署上亿台设备,还需满足两大核心条件:其一,技术成果必须面向消费者(To C),确保技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融合,从而激发巨大的市场需求;其二,必须在精度与性能上实现全面的飞跃,确保在各类复杂环境中都能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这是通往“超级场景”的必由之路。

  会上,由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牵头的“青年科学家50人论坛”筹备发起仪式正式举行。该论坛旨在搭建一个共创、共建、共信、共赢的平台,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