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科普之光启迪科学理想——我国原创少儿科普阅读出版现状调研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以科普之光启迪科学理想——我国原创少儿科普阅读出版现状调研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9-19 03:35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编者按

  当前,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火热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科普事业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少儿科普是科普发展的基石。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当前,少儿科普读物在市场火热,家长购买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一跃成为我国少儿图书市场的最大品类。鉴此,光明日报调研组通过深度访谈、抽样调查等方式,系统梳理了中国原创少儿科普读物的发展面貌与现状,并就其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鹿鹿三岁时,杭州妈妈邓煜平就开始为孩子选购科普读物。今年,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了,她为孩子购买的科普类读物已经占到其课外阅读的30%。从载人航天到“天眼”远望,从超级计算机到人工智能……鹿鹿的科普阅读,折射出中国少儿科普阅读的发展轨迹,也映射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据出版数据公司开卷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少儿科普百科取代了儿童文学,在少儿图书市场码洋比重中占据第一。2022年和2023年,少儿科普百科图书每年的动销品种数已超过6万种。

  值得关注的是,原创少儿科普读物正在崛起,据开卷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少儿科普百科市场中的原创图书码洋占比在60%左右。然而,在少儿科普阅读出版火热的当下,不少读者口口相传的品牌科普读物大多仍为引进版。如今,原创少儿科普读物的发展态势如何?又该如何助推原创少儿科普品牌的不断成长?

以科普之光启迪科学理想——我国原创少儿科普阅读出版现状调研

小朋友们在2024首届北京国际科学节活动中阅读科普读物。杜建坡摄/光明图片

  少儿科普为何持续走“热”

  新世纪以来,少儿零售图书市场细分板块的比重发生变化,2012年是明显的分水岭。之前,少儿文学占比不断上升,之后,卡通/漫画/绘本和少儿科普百科持续增长。2021年,在整个少儿零售图书市场中,少儿科普百科占比约为24.7%,超越少儿文学成为中国少儿图书市场的第一大细分板块。中国少儿图书迎来了一个“科普时代”。“少儿科普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邱成利看来,“少儿科普热”的出现,主要伴随着国家对科普的重视。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各部门、各机构、各社团组织等共同发力,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使儿童科普的创作出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科普事业的发展,更为科普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方向指引。作为畅销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方,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陆小新观察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校开始更加重视科学教育,增加了科学课程和科普活动的比重。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为科普读物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家长们也意识到,科普教育对于孩子们理解世界、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更愿意为孩子购买科普书籍。

  多层次的重视和支持,形成了少儿科普图书市场快速增长的基础,使得少儿科普图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书店和电商平台成为主要的购书渠道。尤其是电商直播带货,以其互动性强、即时性高的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直播带货的推广方式也为少儿科普读物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度和销量。

  除了政策层面、教育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助推,科普市场的繁荣,也和创作出版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

  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曾庆宇的眼中,少儿科普图书整体的供给量、市场的繁荣程度以及本身的体量,已经说明少儿科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之同时,一批优质的原创科普图书不断涌现出来。“有一些小切口、面向专业细分领域的科普图书水平越来越高。比如,讲国内博物馆馆藏的,讲长城、天坛怎么建起来的科普绘本,从制造工艺延伸到文化背景,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曾庆宇表示。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少儿读者的阅读检验,当下的少儿科普图书对于如何重新认知科普读物的“科学精准性”,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前很多少儿科普图书可能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现在追求科学性、知识性、新颖性、通俗性等。”邱成利表示。

  除了上述原因,“我国在多个重要科技领域持续取得重大进步,引发了青少年群体对科技的关注;80后、90后父母对儿童早期教育和科学阅读愈发重视;少儿科普图书创作队伍逐渐壮大,提升了作品的质量和深度;出版机构对少儿科普板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加大了策划、编辑、出版和推广力度;原创科普图书结合现代科技如AR技术,大大提升了少儿读者的阅读体验……”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也从众多维度阐释了“少儿科普热”背后的深层原因。

  什么是“好”的少儿科普

  在读者眼中,什么是“好”的少儿科普读物?调研中,谈及此问题的家长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好的少儿科普书,在内容编排上,能抓住孩子的眼球,将他吸引进去。”甘肃兰州的家长陈欣表示。

  “好的少儿科普书,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编写,内容更通俗易懂,让孩子知道一些平常较少接触的科普知识,引导孩子进行多角度思考。”广东广州的陈霭沂这样说。

  “好的少儿科普书,能以孩子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自然现象。”重庆九龙坡的家长俞田认为。

  …………

  那么,从专家角度,究竟什么是“好”的少儿科普?科普阅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为何?

  “科普阅读具有知识导向,通过阅读就可以得到知识。此外,从阅读方法和技巧上来讲,科普阅读强调的是逻辑、观点、证据、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科普作家、被孩子们亲切称为“火星叔叔”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刚刚参加完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的评选工作,他发现,90%以上的学生写的都是科幻作品,相较于强调文学训练的科幻写作,科普写作则侧重从提供的素材中“提出观点,用证据证明,然后形成结论”的训练。“如果中小学生缺少科普阅读,其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深度是不够的。”

  此外,少年儿童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少儿科普读物正是利用这一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

  “这种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动力,科普读物通过鼓励孩子们提问、思考,并寻找答案,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挑战的精神。探索精神有助于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陆小新如是表示。

  当下国内的少儿原创科普读物已经跨越自然科学的藩篱,涵盖传统文化、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广博的知识体系,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还拓宽了视野。当然,科学素养不单是对知识的了解,还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培养。

  正如曾庆宇所言,“少儿科普阅读不能仅强调面面俱到,而要注重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普的种子”。什么是“科普的种子”?“从科学知识入手,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让他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能够具备一部分科学精神,这就达到了科普的目的,以及提高了孩子的科学素养。”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王大鹏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太阳系现在是有八大行星,但在2006年之前,我们学的课本上写的是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让孩子们仅仅记住这个知识点,没有太大的意义,那冥王星为什么被降级了?行星的标准和定义是什么?这背后的探索和追问才是有意义的。”

  此外,引进版的品牌科普读物,大多是基于其本土视野和叙事框架下讲述的科学故事,这也是调研组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家长提及“原创科普更加贴合我国国情”的本质原因。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出色的科普读物特质相结合,更好地讲述中国人眼中的科学故事,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需要广泛借鉴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但也不能缺少中国人的贡献。”王大鹏提及,他曾经看过一本书叫《树木大百科》,里面所有的树木没有一棵是中国特有的。所以,科学普及的知识体系,是需要各方一起来做的。“需要有一些人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和探索,形成规模。”

  原创少儿科普图书任重道远

  “现在原创科普读物,尤其是航天系列、超级工程系列,已不是引进版能学到的了。”重庆家长韦薇告诉调研组。北京丰台区的家长张女士也表示,她更喜欢为孩子购买原创科普读物:“国内原创的内容更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插画的风格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陈霭沂则为孩子购买更多的是引进版科普读物,在她看来,“引进版的经典品牌科普读物,更多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创作,孩子容易理解,而国内原创科普读物较为专业,可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调研组通过对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湖北、四川、甘肃等地家长的采访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少儿原创科普读物已经实现了长足发展,但大部分家长口口相传的品牌科普读物大多仍为引进版。从孩子们的自主阅读选择来看,他们也更偏好引进版的品牌科普读物。

  针对这一问题,多位专家强调,不管是科学普及的能力与水平,还是优质科普读物的打造,都需要“长期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

  邱成利提及,英国是科学普及的发源地,有几百年的科普传统。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的少儿科普出版的确走在前列,但近几年中国原创科普作品的水平也在快速提升。

  “引进版的少儿科普品牌读物往往源自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且大都是经过国外市场检验与国内出版同仁精挑细选而推出的,本身品质比较高,容易受到读者的青睐。”尹传红如是表示。诸如英国DK、美国国家地理等一些大的科普出版品牌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较多的出版资源,同时也形成了较为良性的创效机制。

  科普出版需要较大的规模和投入,也需要更长的培育周期。一个图书品牌,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打磨、经营才能铸就,比如《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经过几代人努力、历时60多年的市场检验,才成为全国最具分量和品牌效应的科普图书。

  调研发现,对国外优质科普品牌的引进与借鉴,对本土优质科普品牌的传承与创新,实际上已在并行发展。近年来,已有一些出版机构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诸如《大中华寻宝记》《这就是科学》《这里是中国》《小亮老师的博物课》等叫好又叫座的原创少儿科普读物陆续出现,但形成原创科普图书品牌尚待时日。

  作为科普作家,郑永春既创作了一批少儿科普读物,也担任国外科普图书的译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很注重研究他人文本与自己文本的差别。郑永春注意到,从作者层面而言,缺乏儿童视角是国内创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在科普作者的学历素养方面,我们甚至更专业。但国外科普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可取之处,他们经常从儿童视角来叙述,我们一般是从专家视角来讲述。如何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讲故事,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去观察世界,是我们要加强的。”

  “科普图书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高质量的创作和出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前能够胜任少儿科普读物创作的专业作者相对较少。大多数科普作者往往是科研人员或专业教育工作者,在专业工作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普创作,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陆小新则点出了少儿科普读物创作和出版成本高、作者数量有限以及科研人员在业余时间创作有局限性等原因。

  如何提升科普读物的品质和创新度,至关重要。“比如,诸多坊间科普读物仿照《十万个为什么》这种知识生产的模式,找专家,列知识点,不断打造体量大、知识点丰富的科普读物,看似品种多了,其实还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延续。”曾庆宇提及,优秀的品牌科普读物是有自身突出品格的。一个优秀品牌是图书品种和图书品格的不断积累、持续坚持及读者的认可。这个过程周期长,难度大。从优质的图书品种到知名的科普品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比如德国的科普读物,不论是选题、文字还是配图,都力求简洁精准。日本科普读物,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写得非常细腻。”曾庆宇认为。

  从优质的图书品质做起,形成优秀的图书品格,最终才能够打造跟国际一流品牌竞争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科普读物品牌。曾庆宇呼吁,“需要社会、媒体等多方,给予原创科普图书品牌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多措并举助推科普品牌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原创少儿科普读物市场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应从社会各个层面形成合力。

  邱成利提出,首先,当前少儿科普读物创作的资金支持渠道较少,经费额度较低。科普读物的创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观察实践、思考创作。其次,少儿科普读物奖励的渠道较少。“国家科学技术奖一年大概要奖励300项科技成果,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了两部科普作品。”当前,少儿科普创作获奖渠道较少,这也制约了创作者的积极性。他建议,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国家科研经费,专门支持少儿科普作品的创作。

  郑永春建议,结合国家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背景,科普阅读要和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教育需求、素养提升密切结合。同时,要明确科普阅读适应的年龄段,做好科普读物的分级、分类。“如果不能跟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科普阅读很难实现有力度的推广。”

  陆小新从多个层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在教育机构层面,可将科普阅读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接触到优质的科普读物。通过开设科普阅读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阅读习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科普讲座、科普展览和阅读分享会,营造良好的科普阅读氛围。学校也可培训专业的科学教师,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少儿科普读物,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在社会层面,政府可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出版社增加原创少儿科普图书的投入和创作。鼓励公共图书馆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展览以及互动活动,加大少儿科普读物的普及度。

  在市场层面,应建立完善的市场评价体系,通过市场调研、读者反馈和专家评审等方式,对原创科普书籍进行客观评价,促进优质作品脱颖而出。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原创科普品牌的发展,帮助优秀作品进入市场。此外,可拓宽原创科普书籍的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电商平台、书店、图书馆和科普场馆等资源,增加原创少儿科普读物的曝光度。

  曾庆宇也呼吁,应给予优秀科普作品持续的曝光和支持。“在新媒体平台售书量不断增长的环境下,流量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少儿科普作品,在出版一段时间后,进一步获得新流量,其实是很难的,所以需要社会和媒体能够不断支持好的作品,使其获得持续的曝光。”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中华读书报记者陈香,光明日报记者白雪蕾、兰亚妮、季雅宁)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19日 07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洞研学欢乐多

  • 颐和园秋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2024-10-25 09:16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5 09:12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2024-10-25 09:08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2024-10-25 09:03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4-10-25 09:02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