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守护无形空间的“电磁哨兵”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守护无形空间的“电磁哨兵”

来源:光明日报2024-09-23 09:37

  盛夏高原,云淡风轻。一场激烈的对抗演练悄然打响。西部战区某部一级上士陈杨克服高寒缺氧,静默潜伏72小时,一举突破对手在电磁空间布下的层层迷雾,成功捕获关键信号,为战胜“对手”立下头功。在无形空间战斗了15年,陈杨深入过热带雨林,攀上过雪山之巅,行程数十万公里,8次执行重要军事任务,荣立三等功1次,获得全军一等成果3项、二等成果3项、三等成果1项,被大家誉为“电磁哨兵”。

   “爷爷曾是驻守边防的战士,他的故事让我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当兵的种子。”陈杨说,他的家乡在重庆市大足区一个偏远的小乡村,从小就听参加过保卫边疆的爷爷讲战斗经历,保家卫国成为陈杨一直不变的追求。如愿参军来到部队后,陈杨与数据打上了交道,为守护无形空间而努力拼搏着。

   2019年,是陈杨入伍的第10个年头。那天,陈杨第一次以组长身份带队执行演练任务。前往高原的航班上,他摩拳擦掌,反复推敲演练科目,思考取胜方法。“这一仗,你来打!”西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曾文龙出发前的鼓励,让他不敢懈怠。10年来,与曾文龙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当初,陈杨参加一次岗位选拔,整整1个月都沉浸在复杂电磁环境里,背要点、练技能、找信号,瘦了10多斤。最终,在末位淘汰制中顶住压力顺利通过,考官曾文龙对他印象极佳。

   9年前,一次小组例会,陈杨讲到要注意从新增信号中判断蓝军动向,话音未落会场响起了掌声,参加小组研判的机关参谋曾文龙,为一名战士有如此较真精神而鼓掌。再后来,陈杨调到了曾文龙所在的业务室。从此,曾文龙坚持批注陈杨每天写的工作日志、委派他干复杂的数据分析、要求他值班做到零误差……这10年,陈杨的耳朵练得越来越机敏,能够在复杂用频声音中听出目标信号;眼睛越来越敏锐,能够在电磁频谱图里扫出目标线条。随着他的专业技能越来越精,遂行重大任务越来越多。

  如今,陈杨终于等到大显身手的机会。这次任务地域山高崖陡谷深,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他带着小队,背着沉重的装备爬了这山爬那山,终于找到一个适宜的点位,在常常零下30多摄氏度的地方,一守就是2个多月,最终出色完成任务。随后陈杨走上成果评审讲台,以第一作者身份流利答辩,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

   “新质新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想胜敌一手,必须招法更新。”陈杨深有感触。2015年,陈杨首次到军队院校培训时,老师讲述了一起鲜为人知的特情处置故事,令他热血沸腾,下决心要在创新的道路上冲锋。回到单位,陈杨从最基本的大数据分析原理开始学起,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听风者”到“分析师”,刻苦打牢实践创新的理论基础。进入指挥机构值班,他发现数据融合耗时长、手段单一、报错率高等问题,于是边值班边研究,提出的7条建议被采纳,让数据清洗、融合、分析工作用时大幅缩短。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在红军的眼里,这位电磁蓝军军士很“狡诈”,不仅精通对手通信规则、反复变频换道,还经常用“偏门”的语言通信。几个回合下来,陈杨的良苦用心让红军得到了极大的磨炼。

  这些年,从陈杨手里流过的数据以百万计,却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他也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军士”。现在的陈杨,在这个行业里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不仅练就了一双查证异常数据的火眼金睛,还成了圈内小有名气的士兵教头。他奔波于各个单位的士兵讲堂,传授技能,教授经验,常常是这一堂课还没有结束,下一场培训的邀请函已发到了单位。为了能让更多的行业人员掌握相关技术,他和团队成员建立了大数据共享中心,还把不少经验编成了顺口溜。“电磁传播速度等于光的速度,而每一条电磁数据都承载着重要的指令,我们就是一群发现光并与之赛跑的人。”陈杨和战友们正跋涉在新域作战领域,为新质战斗力的生成奋斗不止。

   (记者 刘小兵 通讯员 杨晓波 彭小明)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走进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 天津:秋收时节农事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研和产业像“两张皮”,中间缺了能把成果“送上门”的人。
2025-10-22 10:17
由美国斯坦福医学院、英国莫菲尔德眼科医院、德国波恩大学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款视网膜下无线微芯片,成功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了视力。
2025-10-22 10:15
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位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219室的杨振宁书屋日前正式开放,与其同步启用的杨振宁档案资料库专题网站也面向全球上线发布。
2025-10-22 10:09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含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方案,让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望重新回归更简便的三联方案时代,为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2025-10-22 10:06
10月21日,在上海淀山湖畔举办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发布获奖名单。
2025-10-22 10:04
10月20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发现了一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质遗迹——金林陨石坑。
2025-10-21 09:4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2025-10-21 09:42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2025-10-21 09:39
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2025-10-21 09:28
农业农村部20日宣布,从当前开始到冬至(12月21日),启动实施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
2025-10-21 09:24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