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国科普日 | 席鹏:与中国光学学会并肩前行
首页> 科技频道> 学会动态 > 正文

全国科普日 | 席鹏:与中国光学学会并肩前行

来源:学会服务3652024-09-27 11:01

  弘扬科学家精神

  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科学家与学会的故事

  2024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15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盛大开幕。

  作为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组织,全国学会在开展科学教育、前沿科普,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在全国科普日期间,让我们走进科学家与学会的故事,见证他们共同携手,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共筑科技强国之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中国光学学会

  于1979年在北京发起并成立,

  1980年起挂靠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是发展我国光学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全国科普日 | 席鹏:与中国光学学会并肩前行

  作为中国光学学会

  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他在学会里得到了锻炼

  更致力于培养挖掘年轻人,

  引领着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

  开拓创新,更进一步!

  他就是席鹏。

  

全国科普日 | 席鹏:与中国光学学会并肩前行

  席鹏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担任Focus On Microscopy(国际显微学术年会)国际学术顾问,美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美国光学学会成像光学设计技术组组长(2016-2019)和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学术兼职。

  初识和了解光学学会组织

  席鹏199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读博士,师从周常河教授。周常河是《中国光学快报》(Chinese Optics Letters,COL)的执行主编,周常河的导师刘立人教授当时是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学报》的常务副主编。当时,《光学学报》在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创立和编辑出版,因此席鹏很早就对中国光学学会有所了解。

全国科普日 | 席鹏:与中国光学学会并肩前行

  光学仪器

  一次偶然的机会,席鹏被导师推荐去美国参加会议。在那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了解到美国光学学会(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OSA)以及它的运营模式。2007年底,他结束了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短暂工作后,于2009年底成为北京大学的特聘研究员。这段经历让席鹏有机会观察中美两国科研领域的诸多差异,其中也包括学会组织的差异。

  席鹏认为,好的科研应该是一个“闭环结构”,不要仅停留在发表顶尖学术期刊的阶段,还应该走向大众,拥有引领产业的能力,并具有广泛而全面的科普辐射力。为此,他认为中国光学学会需要设立一些奖项来鼓励新技术的转化,让新公司和新技术能够转化为利润,并通过赞助学术活动来获得经费,推进后期的科研和科普工作。另外,光学领域的发展机会和收入水平相比其他领域(如计算机、金融等)较低,仅靠情怀和宣传无法吸引足够的学生投身其中。中国光学学会需要通过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大力宣传,来吸引足够多的学生投身光学事业。有了良好的科普环境,就能让更多的学生从小热爱光学、扎根光学,从而促进学科的蓬勃发展。

  回国发展走进学会工作

  席鹏刚回国就参加了两年一度的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见识了中国光学科研队伍的庞大,并认识了许多资深专家,包括他自己的“偶像”金国藩教授。得益于生物医学光学领域的开放交叉和互相支持的学术氛围,席鹏在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金等方面都非常顺利。这些基金项目成为他回国之后,在科研领域更进一步的“第一桶金”。后来,他承担了更多的学会会议组织和期刊编辑等工作,也因此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随着自身科研能力的逐步提升,席鹏也开始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并担负起引领学界新生力量开拓创新的使命。席鹏在学会中主要负责组织相关会议和期刊的建设工作,这两份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做学术传播,而且需要培养和挖掘年轻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一方面,席鹏可以在会议里邀请更多年轻优秀的学者来做报告;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负责期刊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优秀的青年审稿人,给他们委以重任并促进成长。

  席鹏亲历了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的成长。作为中国光学学会的分支机构,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主要致力于组织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发起创办专业期刊,以及积极推进专业科普活动等。在生物医学光学领域,中国光学学会及其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国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提供青年人广泛的机会。然而,正如席鹏所指出的,我们的工作还远未结束。

  未来,中国光学学会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增加国际影响力、强化服务职能、

  提高会员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构建更加紧密、更加活跃的学术共同体。

  *本文节选自《学会缘 科技情——科学家与学会的故事》(第二卷),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编著,《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制作。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

  • 看国球,度国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
2024-09-30 10:00
作为信息通信业“风向标、晴雨表”,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日前在京落下帷幕。
2024-09-30 09:58
相信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
2024-09-30 09:57
大规模设备更新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既稳增长又促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2024-09-30 09:56
天峨龙滩特大桥主孔将世界混凝土拱桥跨径世界纪录一次性提高155米,比国外最大跨径混凝土拱桥大210米,建造风险大。
2024-09-30 09:55
除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推出的《唐宫夜宴》,河南台的另一部大空间沉浸展《隐秘的秦陵》也在上海获得广泛关注。
2024-09-30 09:54
接下来,释放出的氢气可能与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甲烷(一种可以在火星黏土表面储存数十亿年的碳形态)。科学家提出,这些被封存的火星碳或许有一天能被回收并转化为推进剂,为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未来任务提供动力。
2024-09-29 09:50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球外核存在一个与赤道平行的环状区域。液态外核内探索到的低速地震波暗示,这些轻化学元素浓度较高,可减缓地震波的速度。
2024-09-29 09:49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理解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确定了被称为“引力盆地”的关键区域。这项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宇宙复杂引力动力学的理解,也让科学家更清楚地认识到塑造宇宙结构的力量。
2024-09-29 09: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态势更加明显,第一产业基础地位巩固夯实,第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
2024-09-29 09:49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此次长江口二号古船试发掘区域位于古船南端。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说,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是目前我国最先进、体量最大的智能化考古专用工作站,填补了我国超大型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领域的空白。
2024-09-29 09:49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听到“晒太阳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趴着午休会导致胃下垂”“孩子身材矮小可以打增高针”等等说法。
2024-09-27 09:20
记者在丹江口大坝现场看到,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丹江口大坝已经建成全要素、全天候动态监控体系。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水利行业协作奋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024-09-27 09:20
不到一年,杨绍辉就夺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并被授予“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2024-09-27 09:18
在算力的支持下,东数西算、东数西渲、东数西训、东数西存,应用场景更加多元,不少贵州本土企业也开始布局新的赛道。
2024-09-27 09:16
在阮祥燕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照片格外醒目——她身着蓝色手术服怀抱一名新生儿,对着镜头深情微笑。正是这名女婴的降生,让她有了“冻存婴儿之母”的称呼。
2024-09-27 09:12
我科学家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以下简称“CiPS细胞”)制备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
2024-09-27 04: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2024-09-26 10:23
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在播种孕育的过程中,奔走在各地的科普大篷车、深入乡村基层的科普教育活动和服务平台,正不断赋予齐鲁大地科学的神奇与美好。
2024-09-26 10:17
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报告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全球7个SDGs及中国227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定量评估。
2024-09-26 10:16
加载更多